【资料图】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甘肃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着力点
王晓芳
统筹谋划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统筹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工业方式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加快实施“四强”行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切实扛起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谋划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重点要加快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强化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禁牧封育等措施,开展兰州、白银、临夏、甘南境内湿地修复、生态缓冲带和生态防护林建设;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生态脆弱区移民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强黄河干流综合治理,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污水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推进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黄河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强化渭河、大夏河、洮河、泾河等支流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稳步提升黄河上游水系补水功能。
统筹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推动甘肃可持续发展、保护国家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保护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冰川、戈壁等生态系统,加快构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实施保护大通河、庄浪河、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党河等水系源头的重要水源地,加大山丹马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提升工程,增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严格封禁保护重要冰川雪山和冻土带,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加强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固沙防沙治沙工程,增强河西走廊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控能力;巩固祁连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效,严控水电开发,加强对现有水电设施下泄生态流量监管,依法依规、绿色低碳推进旅游开发和资源开发。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型。近年来,甘肃加大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加快甘肃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链长制链主制,持续推动工艺技术进步,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突出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推进有色冶金产业高端延伸,推进煤炭建材产业精细精深发展,推进钻采炼化、电工电气、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积极完善能耗排污、环境容量等政策,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还要系统激发企业低碳转型内生动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动工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着力提升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能力。
全面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林牧结合、农林草结合等多种类型的多元复合循环经营。聚焦甘肃农业资源环境,以现代寒旱农业为切入点,以粮食及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制种产业、高原牧草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农业多元复合循环经营、农民增收致富三者有机统一。探索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节水型品种,科学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有序推进轮作休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机制;强化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减量高效利用农业投入品;做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探索种养结合、种养平衡路径。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积极推进经营体系绿色变革,引导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农业绿色发展进程。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