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十重十不”,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陇南日报记者 张埥

美丽乡村美在何处?美在山水、美在人文、美在治理、美在发展。以生态旅游闻名的何家庄村,农旅有机融合的灵官殿村,文化底蕴深厚的鹿仁村……陇南大地上,一个个村落的“华丽”转身,为乡村之美写下最生动的注解。

近年来,市乡村振兴局坚持“十重十不”有效做法,按照“城乡融合、以城带乡、集中连片、串点示范”的工作思路,要面子、修里子,创典型、树标杆,点上结果、面上开花,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积极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陇南模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行动。

重规划设计,不无序推进;重资源整合,不无效投入;重各具特色,不同质竞争;重产业发展,不减少收入;重绿色生态,不砍树埋泉;重文化传承,不淡化乡愁;重村落保护,不大拆大建;重品质提升,不外美里乱;重群众参与,不大包大揽;重基层治理,不建治脱节。

一批特色村落百花齐放——像花桥、棉老那样青山掩映、碧水环绕的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坐落田野;以祁山、太阳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以文塑“魂”、以文筑“根”;以梁楼、姜家山为代表的产业培育型美丽乡村,用乡村之美“点亮”经济发展的明灯,白墙黛瓦、庭院错落的朱家沟、长沟成为环境整洁型美丽乡村的“模板”;东风村、坪垭村展现出易地搬迁型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一批特色产业竞相发力——打造岳藏甫、马家山、花桥等一批农旅融合示范村,带动养猪、养鸡、小菜园、小果园等庭院经济蓬勃发展,构建了“地下有药、树上有果、空中有蜂、林中有鸡、四季有花、村里有客”立体化产业体系。全市特色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产值预估在240亿元以上。

特色乡土文化传承发扬——以武都高山戏为代表的上尹村、以文县白马池哥昼为代表的草河坝村、以康县羊皮鼓扇舞为代表的王坝村、以西和手工麻纸为代表的朱河和刘河村、以乞巧民俗为代表的谢庄村、以两当号子为代表的街道村等一批民俗文化村在陇南大地“破土而出”。武都张坝成为全省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古代血缘属性的建筑群之一,徽县稻坪村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市18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先进工作经验全面推广——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建立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建成积分超市2500多家,开展“十项关爱送家门”活动,举办勤劳致富、孝敬老人、热心“五好家庭”“好婆媳”等各类评选活动。两当“民事直说”被誉为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两当经验”,宕昌信访代理制、西和“有事好商量”、徽县“阳光调解”、成县“五队一卡”等基层治理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由浅及深、由点及面,陇南美丽乡村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展,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全域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格局正破土而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