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马山县林圩镇大塘村上坛远屯、下坛远屯的房屋外墙灯光璀璨,依山而建的民居在灯光的装点下层次分明,吸引不少慕名来打卡的网友。“这些灯饰、外墙乃至通屯的道路、明渠暗渠,都是大家主动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建起来的。”下坛远屯经联社负责人周世贤自豪地说。

马山县“九分石头一分土,人均耕地不足亩”,发展农业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薄弱,但该县不仅在经济上成功“摘穷帽”,类似大塘村这样群众主动作为建设家乡、美化村屯的事例亦是不胜枚举,乡风文明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马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元,同比增长6.8%;全县共有县级以上文明乡镇9个、文明村91个,文明村镇占比达69%。

动力从何而来?

年来,马山县以列入第二批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县为契机,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一组两会”“乡贤+”以及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切实解决了不少困扰“三农”的“老大难”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地干部将这一做法生动地归纳为“村民当‘主角’,问题好解决”。日,记者走进马山县的千山万弄,所见所闻,无不体现出当地培育村民的“主角”认知、组织群众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生动实践。

A培育“主角发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是关键

买车容易停车难,出城容易出村难——这是马山县乔利乡那料村不少村民的真实感受。在团支书李碧玉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该村多条小巷,发现不少通道过于狭窄,连电动自行车出入都有困难。

道路太窄,是不是因为村里穷、没钱修路?

多位村民都否定了记者的猜测。那料村位于兰海高速和武高速的汇合处,很多村民早年就外出务工、做生意,村内盖起的一栋栋别墅式民居就是最好的见证。往年每逢红白喜事以及春节、“添丁节”等重要节日,村民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各方宾客。“有的人家放一天鞭炮就要花上两三万块,浪费钱还搞坏空气。”说起曾亲眼目睹的铺张浪费,该村老党员韦宝护倍感痛心。

为什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屯,乡村建设却并未同步“升级”?“关键在于村民的参与度。”乔利乡宣传委员钟惠惠分析说,不少长期在外(或者在外地有产业)的村民对本村屯事务缺乏认同感,甚至干脆认为搞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情”,宁可做“看客”也不愿当“主角”,这种“看客”思维还容易影响留在村内的居民,形成不关心集体事务的恶循环。记者了解到,马山县是我区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3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约57万人)的1/5以上,“看客”的潜在群体及影响力颇为惊人。

如何才能把“看客”变成“主角”?马山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武蒙坦言,并不是每个村民都愿意当“主角”。“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发展各种产业,就必须投入实打实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没有预期的收益,群众自然就缺乏参与的积极。”黄武蒙表示,“要让村民当‘主角’,选好‘编导’、搭好‘舞台’是关键。”

B搭建“舞台”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谁来担当各个村屯的“编导”?各级农村党组织当仁不让。马山县委组织部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副部长黄国熙告诉记者,该县已建立全县党支部联系点251个,累计建设星级党组织共80个(其中五星级1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8个先后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后进)的村党组织已完成整顿并通过验收。

有困难党员带头、有问题群策群力,各乡镇、村屯依靠微信群等互联网工具,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搭建起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舞台”,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组两会”。党小组领导、户主会决策、理事会执行,一些村屯还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遇到有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则组织以党员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党群突击队”合力攻坚。周鹿镇组织突击队参与“三清三拆”,先后有10余名队员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

“乡贤+”。马山县鼓励乡贤人士参与疫情防控、乡风文明、慈善公益等工作,拓展形成了“村(社区)两委+乡贤理事会”“乡贤+疫情防控”等工作模式,影响、带动更多的群众。2020年金钗镇疫情期间,当地企业家、共产党员黄江梅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一天时间即组织了200多名志愿者协助配送物资。

“红白理事会”。白山镇合诚社区居民韦家豪的母亲去世,“红白理事会”上门指导办理,“既不影响邻居、又不欠人情债,我们很满意。”韦家豪说。记者了解到,目前马山县不少村屯已经形成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委员会的“一约四会”模式,更好地带领群众建设文明乡风。

C形成风尚让群众热情转化成发展动力

“没有大家的支持,就做不了这么大的产业。”在林圩镇高德村,当地经济能人卓建华向记者介绍:除了连片种植的600亩沉香、80亩油茶,他还建了养殖有300多只黑山羊的羊舍。

“村两委布局、乡贤带动,村民们以土地分红、合作种植等方式积极参与,我们对发展前景充满期待。”高德村第一书记廖杰说。

人心齐,泰山移。马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蒙雪云认为,村民当“主角”做出了成绩,就会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循环,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永不谢幕”。

乔利乡乐圩村板伴屯的事例,堪称“良循环”的注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一组两会”凭借此前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赢得的群众基础组织村民参加志愿服务。“党员带头守卡点,返乡大学生教老人用健康码、行程卡,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负责宣传防疫政策,有的村民一时帮不上忙,就向集体捐款捐物。”屯干部袁秀开告诉记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毗邻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板伴屯始终未发生违反疫情防控的行为。

那料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大摆筵席、燃放鞭炮的情况明显减少,村民将节约下来的物力财力用于公共建设,新的小学、公园拔地而起,通道狭窄的问题亦在大家伙的商议下逐步解决。

“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创造,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马山县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值得肯定。”南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洪波表示。

记者了解到,马山县正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群众参与的热情转化为县域发展的动力,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报记者孟振兴通讯员韦璐实生陈道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