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江门新会智造产业园中创新航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个总投资达200亿元、今年3月正式动工的大项目,分别仅用时83天、88天就实现了项目R1综合大楼及M1主厂房顺利封顶,彰显了“江门速度”。

江门是广东省老牌工业强市,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机电、造纸、食品等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兴产业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5300亿元和128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江门GDP增速居全省第二,刷新十年排位纪录。

十年峥嵘,江门抢抓大湾区建设东风,围绕“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目标,乘势而上。无负今日,江门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系统推进区域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江门建设三大保障体系,以冲天干劲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今日之江门,万象更新;未来之江门,风华正茂,恰如青春少年昂首阔步开创侨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奋斗岁月

智慧网格稳稳托住基层治理底盘

“您好,我是社区网格员,现在给您进行信息采集登记……”9月2日江门市新会区出现本土疫情,全区817个智慧网格3303名网格员闻令而动,投身防疫一线。

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在过去,粗放的治理模式让基层干部事倍功半,容易陷入千头万绪的被动状态。筑牢底盘思维,江门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书记工程”高标准推进,打造智慧网格、智慧队伍、智慧台、智慧装备、智慧应用、智慧城市,不断完善“战结合”智慧网格管理体系,推动实现全域智慧治理。

一张网格集成力量。江门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单元,城镇社区以居民小组或住宅小区、若干楼院为单元,重新划分设置出3000个智慧网格并全覆盖建立党组织。村(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依托“基层发令、部门执行”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支队伍功能多样。今年以来,江门陆续选聘了3900多名专职网格员、5万多名兼职网格员,建立起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智慧网格员队伍。他们身穿统一服装、配备一体化智能装备,经过系统培训后上岗,表现突出者可优先推荐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在此基础上,江门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组建起3573支、共6.5万人的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专业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等群体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成为网格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一个台减负增效。去年底,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即“两中心一基地”)落地江门。依托此科技支撑台,江门系统推进智慧网格员单兵装备、智慧网格管理台的研发创新、转化应用、迭代升级,加快推动社会智慧治理技术成果在本地研发、转化和应用。以“粤安”社会治理云台在全省试点为契机,江门加快建设“一网融合、一网受理、一网通办”智能台,完善“信访超市+外送服务”工作体系,累计通过“粤安”台办理群众诉求8.6万多件,办结率达96.6%,基本实现日清日结。

园区再造带动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门制造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跃,培育了纺织、机电、造纸、食品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新征程上,江门被寄予厚望,是广东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产业集群的城市。重任在肩,江门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具体来看,“两条腿走路”:一是求变,巩固发展提升战略支柱产业。江门重点发展壮大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四大战略支柱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先进材料、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战略支柱产业集群。二是求新,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江门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应急与环保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1—8月,江门15条重点产业链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1.4%,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76.8%。

产业发展离不开空间载体的支撑。地域广阔,是江门的地理特征,也是发展优势。如今,江门拥有总面积1395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为此,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将大型产业集聚区划分出北、东、南三大组团,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按照分步实施原则,3个先行启动区、6个启动区目前已取得阶段进展,并通过边规划建设、边招商的方式,成功引入一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今年1—8月,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实现增加值547.79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上半年9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侨”连世界打造“双循环”交汇点

旅居新加坡的梁女士没有想到,在家乡江门恩的遗产继承手续一拖就是十几年。好在今年7月,江门办理首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30分钟就为她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解开了全家多年的心结。

“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侨”资源是江门重要的战略资源。据统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超过53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来,江门写好“侨”文章: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72家,法国电力国际、英国BP、德国巴斯夫、瑞士ABB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亚太森博、维达纸业、李锦记等知名外资企业在江门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0个,合同外资金额32.87亿元,增长22.09%;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2.4亿元,为江门发展注入新活力。

迈入“十四五”,江门坚持服务港澳初心,推进“港澳融合”工程,主动拓展与港澳合作的深度广度。例如,加快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大广海湾特色台建设,支持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推进在江门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居民来江门学就业生活。

同时,江门推动更高水的对外开放,深入实施“侨都赋能”,着力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建设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

以侨为“桥”,江门放眼全球,打开了发展“新世界”。今年,“江门号”中老、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行;“RCEP成员国粤商联盟成立大会”系列活动在江门市举行;上半年江门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达195.9亿元,增长15.8%;“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基地正在江门加速形成。

奋进者说

湾区人才畅享“1小时生活圈”便利

去年底,江门市人民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人才、资本、资源流通的便利,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揭牌成立大半年以来,江门市将双碳实验室作为“科技引领”工程的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在硬件建设、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常皓亮就是入驻江门双碳实验室的50多名博士、博士后之一。他主攻的课题是城市交通研究,即如何通过优化交通,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时,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他的研究初衷与江门双碳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在合作导师的推荐下,他来到了江门双碳实验室工作。

“这里什么都有,我直接拎包入住,很方便!”常皓亮是河南人,这次从外地搬来江门工作,他没想到这么顺利就安顿了下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占地83.5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6.7万方米,综合办公楼、公共食堂、人才公寓等工作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公寓步行5分钟就到办公室,一日三餐下楼就能解决,每月还有生活补贴,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他介绍。

更让他惊喜的是,从江门双碳实验室到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只需要7分钟车程,再坐上半小时左右的高铁,就能到达广州。这对于每周都要回广州两三次、跟导师讨论研究进度的他来说,是莫大的便利。他说:“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红利。”

现阶段,实验室已与美达锦纶、绿润环保、绿湖生物、国能台山电厂等一批本地企业顺利对接,率先开展“双碳”领域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江门还率先探索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谋划建设鹤山硅能源产业园、新会新能源产业园和台山电力装备产业园三大双碳产业园。未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将“牵手”产业园入驻企业,开展“双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江门是个能让人潜心做科研的好地方。”常皓亮期待,在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新模式下,自己和团队能产出更多原创科研成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分力量。

一线案例

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

7年跃升为“小巨人”

今年5月,第三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江门两家企业上榜,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家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宇传感器”)成立不过7年。

2015年成立,2018年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2021年被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短短几年,润宇传感器就实现了飞跃发展,这背后是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投入和付出。

十年前,润宇传感器还没成立,前身是新会康宇测控仪器仪表工程有限公司的位移传感器业务单元。随着业务扩张,2015年润宇传感器成立。当时,进口传感器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国内不少生产传感器的企业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

“别看这块小小的传感器,背后是多学科知识的支撑。”润宇传感器常务副总经理阮炳权介绍,为破解行业“卡脖子”问题,润宇传感器延续了母公司“技术核心化”的基因,主攻自主研发生产。阮炳权回忆,公司成立初期,营收只有一两千万元,但仍然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坚持优先保障科研投入。最三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远远超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要求的3%。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润宇传感器陆续培养出“全国劳动模范”李海全、“江门市劳动模范”李和深等一批核心技术骨干;同时建成了省级基础传感器(润宇)工程中心,拥有10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资深传感器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7名。目前,公司在敏感元件、传感器、变送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软件算法四个方面的核心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全技术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细分领域全国数万家企业中实现领跑。

如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润宇传感器迎来了国产替代的发展风口,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去年,企业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30%,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产销规模国内市场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企业订单规模同比增长超35%,2022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亿元。

阮炳权感慨:“自主研发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润宇传感器耐住了寂寞,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才迎来了今天的曙光。”(●南方日报记者李霭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