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蒋口镇洪楼村的永城市民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内,联合社负责人冯雷一刻也不敢停歇,指挥着工人们把刚装上车的胡萝卜码齐。“今天,这辆满载30吨胡萝卜的大车就发往湖南,其他几台拉货的车辆已经在路上了。”冯雷说。


(资料图片)

正在冯雷忙碌时,河南农业大学校友联络办副主任闫东一行人带着满满一大包学校选育的优质种子、感谢信和邀请函,前来联合社拜访冯雷。闫东一行驱车300多公里来感谢一直未曾谋面的冯雷,还要从一年前的一次捐款说起。

去年9月5日,河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到冯雷要给河南农大捐款的电话。“当时他只说是一个农民,就想给农大捐钱,啥条件都不提。”工作人员吴静回忆说,接到这个捐款电话后,便将校友联络办副主任闫东的联系方式给了冯雷。

对于“盛产”校友企业家的河南农业大学来说,接受捐款已不足为奇。“但一个过去与农大没有任何交集的农民给学校捐钱,让人十分意外和感动。”闫东说,当时冯雷要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号,3天后他却在微信里给我转了1万元。

因为个人对公转账较为复杂,冯雷对转账流程又不熟悉,往多家银行跑了几趟也没转账成功,最后索性把钱转到闫东微信里,再由他代转。“没想到今年6月15日,冯雷再次通过微信给我转了2万元。”闫东说,连续两次的慷慨解囊,让学校对这位神秘的农民产生了好奇,“一位农民能这样支持河南农大,我们必须上门道谢。”

看到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专程来感谢自己,冯雷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其实当时我发现河南农大为农业做了那么多贡献,作为农民,这些年条件好了,就想支持一下咱的农业大学,鼓励一下学农的学生。”

“要是放在早些年,也舍不得捐这笔钱的,毕竟要挣3万元的净利润,意味着要卖掉10多万斤胡萝卜。”说起自己的创业路,冯雷有些感慨,“也就是这三年,合作社才发展起来了。”

今年40岁的冯雷和萝卜已经打了20多年的交道,18岁的他跟着父母卖菜,24岁回老家村里承包180亩地种萝卜。他常年关注着萝卜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持续寻找优质种子,在不断试验探索后,凭着踏实肯干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终于种出了个头整齐、口感脆甜的白萝卜和胡萝卜,产品一经上市便销售一空。之后,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在周边村镇流转土地,并成立了合作社联社。

“现在种地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冯雷又投资建起了清洗车间、大型冷库,购置了各类农机设备,目前已拥有上千万元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线播机、打药机、旋耕机、翻地机和滴灌系统,实现了耕、种、管、收一体化作业。全程的机械化省时省力,让冯雷如虎添翼,“每亩地一季平均能产胡萝卜1.5万斤,利润达到2000多元。”冯雷说。

周边村民看到冯雷通过种胡萝卜和白萝卜致富后,纷纷开始参与萝卜种植。冯雷也积极为村民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周边有62户人家跟着冯雷种起了萝卜,联合社萝卜种植面积达到近万亩,产品远销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国,供不应求。

在参观冯雷的种植基地期间,闫东一直询问冯雷有没有需要河南农业大学帮助的地方。看到河南农大的诚意后,一开始绝口不提困难的冯雷松了口,“现在产业越大,越发现缺人才,尤其是有文化、有能力、懂技术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冯雷说起了他的“近忧”:眼瞅着规模起来了,设备齐了,但是管理水平拖了后腿,合作社里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没有掌握植物保护知识的技术员,更别提专业的管理体系了。

苦于没有专业人才,冯雷的许多发展计划都难以实现。他一直想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蔬菜种植中,把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等各环节进行详细记录,结合气候的影响、土壤的差异,高效管理农田。还有通过对土壤的精密检测和对种植作物全年生长所需的养分量进行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施肥。没上过几天学的冯雷说,只要有了技术和人才的辅助,就能实现更高价值。

“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闫东说出了河南农业大学服务三农的理念。闫东围绕冯雷的难题,谈起联合建立“科技小院”、选派专家指导和针对性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岗就业等设想。“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希望同学们能走到三农一线来。”冯雷豪爽地说。

“以冯雷为代表的农民朋友对学校的支持充分说明了农业大学和农民心连着心。这笔捐款不仅是爱心,更是农民朋友对河南农大的关注和期望。”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