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普洱8月12日电 (记者 韩帅南) 今年8月12日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但亚洲象和亚洲象监测员们都没“放假”。近日,一群野生亚洲象来到云南江城曼克老村附近活动,监测员刁发兴操控无人机紧盯象群动向,直到象群远离村庄走进山林,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刁发兴的人生轨迹因亚洲象而改变。本是一名货车司机的他,出于对亚洲象的好奇,在2016年应聘为一名亚洲象监测员。刁发兴回忆,最初监测工作全凭肉眼,工作难度高,还易发生与亚洲象正面遭遇的危险。短短几年间,亚洲象监测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的帮助下,监测员能够精准、快速地掌握亚洲象的动态并及时发出预警。

刁发兴介绍,近几年,人与亚洲象的关系从互相警惕到逐渐缓和,民众见到大象不再像从前般害怕。“但监测员依然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醒民众与亚洲象保持距离。”


(资料图)

“大象非常可爱,是人类的朋友,但我们不应该去打扰它们的生活。”普洱市倚象镇8岁的小学生刘凯对亚洲象的认识,来自课本,也来自亲眼所见。

刘凯所在的蚌弄小学附近常有野生亚洲象活动。2021年一头大象误入校园后,该校在前后大门设置了坚实的防象护栏。学校还会定期开展防象应急演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课程,让孩子与大象在各自的空间互不干扰。

防象灯、避象亭、电子围栏……民众利用这些设施与亚洲象保持着“安全距离”。在中国政府持续的宣传引导下,民众对亚洲象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与大象的“心理距离”在不断拉近。

同时,亚洲象也在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是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据监测,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目前的约360头。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认为,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源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人类对其容忍度不断提高,亚洲象活动范围扩大,以及人类的保护让母象的受孕、生产更加顺利。

这些变化,来自于中国在法律法规保障、亚洲象生境保护、种群保护、缓解人象冲突等方面的有效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象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所变化。

2021年,一群北上亚洲象途经云南多州市,长途跋涉110多天、1300公里,最终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一路守护下顺利南返栖息地。该事件吸引超过3000家海内外媒体参与报道。这些报道涵盖中国的生态、环境、人文、旅游等领域,让世界各地民众通过“云南大象”认识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仍有很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全球化智库副主任、美籍经济学家戴维·布莱尔(David Blair)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进行视频发言时表示,以亚洲象“北上南归”为代表的案例,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发展以及保护自然与野生动物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正在探索人象相处的新模式。

“当前,亚洲象进入人类地界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使传统意义上的动物管控手段面临挑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称,中国处理人象冲突的方式正逐渐由堵变疏,由单一到多元,由短期考量到可持续发展。

陈飞表示,正在建设中的亚洲象国家公园更具综合保护理念,更加强调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将为缓解区域内的“人象冲突”带来根本性改变。(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