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谢胜利带领团队研制出的数字智能听诊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一线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深度结合,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听诊器作出重大革新。数字智能听诊器已正式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开始生产,即将进入国内和欧盟市场。

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高水的师资队伍,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广东实施“强师工程”的重要发力点。

10年来,“强师工程”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更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培育“从0到1”原创成果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透露,“天琴一号”卫星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德后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数据的国家

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中抢抓机遇、承担使命。

2012年8月,广东在《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中提出,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的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努力造就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大师。

去年7月,《广东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到2025年,本科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8%,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65%等目标。

十年来,在“强师工程”及一系列人才工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青年科学家、学术骨干云集广东高校。依托高水的教师队伍,广东着力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和知识创造能力,引导高校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更多战略、前瞻、引领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今年4月,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揭晓,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个奖种中,广东高校表现突出,获奖项目占总数超八成;19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86项,占获奖项目总数五成,充分展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校作为。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吴德华牵头完成《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如今,南方医科大学有全职院士4人,依托高水科技创新团队,学校面向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台93个,成为华南地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下,全省高校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攻克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助力广东建设高水科技创新强省。

“中国人要端牢自己的饭碗。”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活动现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多年来,中心主任陈志强等科学家带领研究团队,在航天育种共关键技术、种质资源创新创建、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

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火了。“冰墩墩”以其可爱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着广东高校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推进高校人才要素投向市场、投身社会,对于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高水理工科大学建设之后,黄桂东成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全职引进的特聘教授。“吸引我选择佛山的是这里庞大的食品产业群,学校与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为团队开展科研及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广阔天地。”黄桂东说。

东莞理工学院5年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700余人,一批领军人才等实现“零”的突破。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雪车头盔亮相北京冬奥会、与镇街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学校将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作为职业教育第一大省,广东在实施“强师工程”过程中,同样注重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鼓励优秀技能人才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以全国职业院校的佼佼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夯实“强师工程”、打造名师团队,目前学校有各类高层次人才184人。该校重点打造的科研台——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通过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罗德·霍夫曼领军的科研团队,瞄准新材料研发技术前沿,自主开发的新型薄膜打印太阳能电池材料获企业千万元投资,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如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1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强师工程”实施10年来,一批高层次人才正将成果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质量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广东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在教育投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有一定差距。解决好教育发展水衡不充分现象,是广东“强师工程”的重要内涵。

广东全面整合珠三角地区市、县和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高等学校的优质资源,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乡镇中小学校、幼儿园为重点帮扶对象,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源是深圳对口帮扶的重点地区,教育帮扶又是其中的重点工作。深圳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支教、走教活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开展县区巡回送教活动。

杨汇滢是深圳宝安区燕山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她背着4岁女儿安安到山区支教,感动了无数网友。她组织支教团队成员开展捐资助学活动33次,筹集资金及物资合计57.4万元,惠及21所学校11080名学生。第38个教师节前夕,深圳画家给杨汇滢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水墨连环画《背着女儿去支教》。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广东“教育扶贫版图”点多、面广、线长,派出一支支教师队伍,补齐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孩子们都能接受公而有质量的教育。

书吧、美术室、创客空间……在贵州纳雍县,由广州市天河区援建的纳雍天河实验学校为易地搬迁的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学条件。“我们希望为纳雍打造一所带不走的好学校,培养一批带不走的好教师,让孩子们有更明亮的未来!”该校校长詹雯从2018年起扎根纳雍帮扶教育,深受爱戴,被学生们称为“广州妈妈”。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广东“强师工程”正在培养更多既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涵养德行的“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解决好教育发展水衡不充分问题,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