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执信中学增城实验学校初中部红毯铺就。2022学年的入学新生们,迈着坚毅的步伐走进“崇德瀹智”之门,成为一名执信学生。这也标志着,执信中学增城实验学校初中部正式启用。
执信中学增城实验学校是增城区教育局和广州市执信中学合作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区属公办学校,今后,增城群众“足不出区”便可享受到国家中心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不光是执信,近年来,包括华师附中、广大附中、广州二中、广外附属学校、黄冈中学等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向增城流动,推动当地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加快上升,也正因为效果明显,一定程度折射出增城教育底子薄、发展任务重的现实。
既要提质量,也要促增量——这是增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所要配平的“方程式”,就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投入,持续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本土名校、攻坚农村薄弱学校提升等举措,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得更优质更均衡。
固底板、补短板、提质效。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搭建起具有增城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持续进步的增城教育映照出一个不断成长、努力奔跑的广州东部。
提质
内育外引推动“向上生长”
松子岭巅,一处依山傍岭建设的校园赫然矗立。室外回廊、镂花隔墙,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内,囊括了自带云服务器的教室、与增城区图书馆互通的智慧图书馆、配备有智能书屋的6人间宿舍。上课铃响起,学生手持平板电脑,徜徉智慧教学新世界……
在郑中钧中学,港式书院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在增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该校通过改造更新,完成了从20世纪90年代建筑风格的“蝶变”。如今,立足悠久的本土文化,学校提出“和立”办学理念,指导推动建设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研究型高中。积极培育本土名校,不断向内挖掘教育活力和发展潜力,郑中钧中学是增城推动本土学校“向上生长”的缩影——近年来,该区集中优势资源办好增城中学、新塘中学、区第一中学等3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及一批广州市示范性高中,并创建优质特色学校。增城区教育局还将在2022—2024年陆续对荔城街第三中学、郑中钧中学、三江第一中学等9所学校进行扩改建,进一步优化学校规划布局,持续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力度。
既要内育,也要外引。以合作办校或委托管理现有学校的方式,增城加快引入外部资源,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优质化的教育。
一批名校加快进驻脚步:增城区应元学校作为广州二中教育集团的一员,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均由广州二中委派。该校通过合作办学“复制”名校优势,成立4年即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实验学校等荣誉。广大附中增城区实验中学则是委托管理模式的典型。2018年,原增城区实验中学委托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管理,逐步引入了全新的学校精神、办学特色、教师培养模式等,办学效果广受群众好评……
“有了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城学校的备考备课、教学进度都能与其他名校保持联动统一。”增城区教育局基教科有关负责人说,华师附中、执信中学、广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东进,让“家门口”上好学成为现实。
如果说,学习借鉴外地名校模式是增城区教育改革的总体探索,那么在实操层面,引进名教师名校长则是增城对优质师资的渴求和尊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增城区教育局人事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全国各地引进教育人才,推进名师培育工程,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如引进人才陈洪义牵头成立了跨学科、跨学段的“增城区情思教育研究联盟”,包括中小学的多学科老师,以点带面有效引领了一批教师的教育情思和课堂创新实践。
数据显示,今年,增城区教育局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知名师范大学共招聘14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5人,占比达80.4%。目前,增城拥有省名师工作室5个(占全市7.3%),市名师工作室34个(占全市6%),市骨干教师870人(占全市14.4%)。
优质资源汇入搅动“一池春水”,大大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开拓了本地教学的视野,也让学子立足增城、扎根增城、建设增城有了更强劲的信心。
均衡
多措并举实现“向下扎根”
作为广州的一个郊区,增城拥有285个村和大量农业人口。一直以来,北部800多平方公里坚持不发展制造业,绿色生态保护良好,在产业布局中,经济发展重心在中南部,因而城乡差别相对较大。
教育资源城市紧、乡村弱的情况还是存在,相比起中心城区全力聚焦提质,增城教育另一头等要务就是均衡。
扎根增城多年,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郭娅观察到,不少乡村支教教师完成了两次“生命的拓荒”:一方面,他们面对留守孩子,掌握了更“接地气”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乡村儿童在他们的指导下,打开了现代信息技术等“新世界”的大门。
“地里长满了庄稼,就不会有杂草,教育亦然。”郭娅认为,能否将教育资源辐射到广大乡村地区、下沉至社会基层的末梢,不仅事关广大学龄群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影响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木桶效应”的关键板块。
受限于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增城教育需要直面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现状,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增城区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
实现教育均衡,首先要做大体量、增加数量。今年9月,增城区新开办12所公办中小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1.66万个;新开办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幼儿园公办学位4500个。今明两年,全区还将投入2.36亿元启动农村薄弱学校升级建设工程,提升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及教育设施,向“存量”要“增量”。
焕然一新的校园是硬件,提供不一样的“营教环境”则是软件。
“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这才是均衡之道。”增城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增城通过“区管校聘”制度,区教育局在招聘老师后,按各学段各学校教师结构情况,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师资均衡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增城共招聘了1020名中小学教师,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有734名,占比71.96%。而为进一步平衡农村学校学科与专业教师供需关系,在教师分配时重点加强了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招聘力度。
政府资助乡村教师完成本科、硕士学历学习;职务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给予倾斜;教师轮岗支教期间组织关系不变;分配到乡村的教师每月享受山区补贴……在系列举措驱动下,一大批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流向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
“我们还积极组建教育集团,现已设立区属中小学教育集团6个,幼儿园教育集团8个。”增城区教育局职教科负责人介绍,教育集团以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校,通过“一托一”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区域、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跨越城乡发展“沟壑”,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生态,增城正逐步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让优质教育资源逐步从中心向镇村下沉,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真正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能
服务营商环境“向前发展”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疑是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加分项。
今年,增城区拿出了超过1000个学位提供给重点企业员工子女。这一举措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为企业留住人才、扎根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福耀玻璃公司还专门送来了锦旗。
广州浩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康培告诉记者,近年来,增城兴建了很多学校,逐步缩小和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差距,员工不像之前那样为了子女入学跑到市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领军企业受到增城区的重视,区科工商信部门和教育部门携手沟通,专人跟进企业职工的入学问题。”他说。
事实上,从全国城市到地方区域来看,教育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口增长和招商引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日益成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
今年以来,不光是南沙、黄埔,广州各区也先后送上了服务人才“大礼包”,形成了更具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白云区提出未来5年重点实施全区人才“五项行动计划”,构建涵盖落户、教育、医疗、住房等“上管老、下管小”的全周期服务机制;花都区实施“智汇花都”行动,国际尖端人才、国内高端人才、花都领军人才子女选择就读广州区域内国际学校、民办学校的给予学费最高40%的资助,总额最高100万元;番禺区发布“人才生态30条”,设置“一事一议”特别机制,扶持力度上不封顶。
吃下安居乐业“定心丸”,人们才能斗志昂扬参与到城市发展热潮。广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美莲透露,企业有不少人原来住在中心城区,现在也在增城兴业、置业、安家。增城区最近几年持续做好教育,引进了很多名校以及名校长、名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的教育吸引力,对稳定干部队伍、技术骨干很有帮助。“去年,我们有个海归是骨干成员,街道和教育局就共同协助实现子女就地入学,解决了人才扎根发展的后顾之忧。”
聚焦人民群众对享有更加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增城区教育局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优良营商环境提供教育服务保障。
观察全区名校分布,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在增城开发区所在东部枢纽片区,有广大附中、广州二中等优质资源进驻;在中心城区至高铁融合区,有执信中学、华师附中等名校落地,未来还将引入广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教育资源围绕经济发展重点特别是聚焦中南部重大平台谋划部署、相辅相成。
坚持把服务好企业员工生活、子女入学等作为必答题,对标对表广州市中心城区,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等一批省级名校办学,增城用心用情用功为企业和人才落户发展打造低成本、高品质生活环境。
“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服务,努力让企业和员工来了就不想走,来了还想再来,真正地爱上增城、扎根增城。”在此前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增城分会场上,增城区负责人以营商环境综合要素向在场企业家展现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朱伟良 见习记者洪钰敏通讯员卓东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