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罗米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已出版的译著包括《荀子》《庄子》等。图为译著《荀子的理想社会论》。
(资料图片)
白罗米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汉学家、翻译家。2019年9月,白罗米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她不仅个人学术成就突出,而且长期致力于推进中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自担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以来,白罗米一直致力于扩大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为中罗文化交流和中文在罗马尼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的妈妈叫白罗米。她是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教授、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也是汉学家、翻译家。
说起我的妈妈,我既骄傲又自豪。她的中文学习之路始于小学二年级,从那时起,她就把自己与中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学中文到为中罗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她尽情畅游在中文世界,也收获满满——先后荣获罗马尼亚作家协会“最佳译著奖”“第十二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我心中,她不仅仅是一位完美的妈妈,还是我的偶像。记不清从何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我要成为妈妈那样的人,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作出贡献。
充满中国元素的童年时光
若问我何时开始对中国和中文感兴趣的,那就要从童年说起了。我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家里到处是写满汉字的书、奥妙的中国画、红彤彤的小花灯,妈妈用中文打电话,饭桌上会出现中国菜,会收到旗袍、丝绸围巾等颇具中国特色的礼物。我和爸爸还学会了用筷子吃饭。可以说,这些中国元素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家里的一部分。
我10岁那年第一次到中国。当时妈妈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汉语教师培训,我和爸爸陪她一起。上午妈妈去上课,我和爸爸就在房间等她,下午我们一起散步、参观名胜古迹,吃中国美食……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现在知道,那种感觉正是“百闻不如一见”的最好注脚。
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我心醉神迷,仿佛进入了新的世界。妈妈为我介绍各个景点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又给我讲述她以前在中国留学的经历。那一刻,我决定要学中文,为将来再到中国做准备。
回到罗马尼亚后,我立即将想法变成行动,开始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中文。
数年后,我的梦想成真。2015年,我如愿成为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专业的一名大学生。2017年,我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
追梦中国文化的求学之路
我的妈妈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她已出版的译著包括《荀子》《庄子》等。耳濡目染,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得我19岁那年的夏天,爱上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那时,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到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受疫情影响,这个计划没有实现,我选择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亚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和印度尼西亚文学。毕业后,我打算继续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
妈妈曾告诉我,文学作品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架一座桥。而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妈妈那样的人,通过研究和翻译工作促进文化交流。
对身处世界各地的读者来说,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不同,面对同一部作品,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我的目标便是如何精准表达作品的文化背景,让读者领略原文的文化特色,最终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之间的交流。
我会成为妈妈的骄傲
中国著名作家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妈妈翻译中国作品到深夜的情景。
记得我小时候凌晨三四点上卫生间,常常发现妈妈还在书房的电脑前翻译、写作。我和爸爸常劝她注意身体,但她每次都有很多理由说服我们。
有一次,她对我说:“我和中国的作家们对话,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反而感觉很幸福。”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但因担心她的身体,就常撒娇或者假装生气让她陪我睡。可妈妈等我睡了以后,又偷偷爬起来工作。我和爸爸见识了她的执着,只能选择无条件支持。
妈妈是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专业老师,既要上课,也要做研究。她还是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需做很多行政、管理工作。她对我和爸爸又非常照顾。可是,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妈妈熬夜便成了家常便饭。每当我想偷懒时,都会想起妈妈伏案到深夜的情景,便打起精神继续努力。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我渐渐意识到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真的很不容易。妈妈鼓励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并且建议我从翻译一些中文教材起步,锻炼自己的“中文思维”。
我听了妈妈的建议,已经翻译出版了《生活汉语》和《中文入门》,目前正在尝试翻译商务汉语方面的教材。
我相信,只要我像妈妈那样,坚守梦想,脚踏实地前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成为她的骄傲。那时候,中国朋友会笑着对我说:“德丽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者系荷兰莱顿大学亚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