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陆遥 实习生 单予晴

上周,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一张“年纪最大”的合影,照片里有两位——93岁的胡小孩和91岁的钱法成,加起来快200岁了。


(相关资料图)

钱法成用“双戈”为笔名,编过很多剧,他还当过浙江省文化厅厅长;胡小孩则是著名剧作家,他们都是浙江戏剧界“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的合影一出现在朋友圈,点赞的人来了一大排。

胡小孩(左)和钱法成(右)的合照

浙江戏剧界的新朋老友,很久没看到他们了。

我找到晒出这张合照的人——照片中间“求合影”的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加上55岁的他,这张照片的年龄妥妥超过200岁。

沈勇说,现在很少有机会同时见到二老,两位这么大年纪,思维敏捷,精神十足,还在为文艺事业勤勤恳恳地出谋划策、把关纠错,非常难得。

01

工作使人快乐

钱、胡二老写了一辈子的剧本,作品犹如天上繁星。

今天我就来追一追星,看看二位编剧有什么养生之道。

为戏剧劳心了一辈子的钱老,年轻时就见证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那是在“钱老”还被叫做“小钱”的时候。

1955年,老一辈昆曲演员们为欢迎昆曲名家俞振飞回内地,在东坡剧院登台表演,这场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戏痴”小钱。他看完演出后,就向上级打报告,放下省级机关干部岗位的“香饽饽”,马不停蹄地跑到国风苏昆剧团,为延续昆曲艺术努力去了。

1956年,他跟着剧团赴北京演出昆剧《十五贯》,受到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接见,毛主席观剧时高举双手为演出鼓掌,昆剧《十五贯》一炮而红,轰动全国。1个多月时间,6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十五贯》,仅杭州越剧团就连演25场,观众达58000多人。

此后,钱法成以“双戈”为笔名,与好友巍峨合作创作了《胭脂》《于谦》《西施泪》《柳玉娘》等经典戏剧作品。

钱法成(右)和巍峨(左)在省二次文代会上交谈创作

再说到胡老,所有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好奇。其实,胡小孩原名“胡啸孩”,为什么要改名?

原来,刚出生时,胡小孩特别会“哭号”,父亲便给他取名“啸孩”。参加工作后,当年金华地委文工团的一位老兵司务长嫌“啸”字笔划多难写,便大笔一挥,改“啸”为“小”。从此,“胡啸孩”便成了“胡小孩”。

这个名字,胡老很喜欢,一用就是一辈子。每次听到天真的孩子们叫他“小孩爷爷”的时候,他那颗童心便怦然而动。

在这颗童心的驱动下,胡老的创作源泉从未枯竭。从1949年开始创作起,胡小孩写过《姑娘心理不平静》、《刑场上的婚礼》、《小刀会》、《一鸟九命》等剧本。除了紧扣时代现实的现代戏,胡老也积极投身到历史剧,甚至是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如《孟丽君》《田螺姑娘》《南宋皇朝》等。

胡老还是一位“星爸”。他的女儿胡泽红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惜春的扮演者,参加拍摄时,她正在越剧团工作。

胡泽红扮演的“贾惜春”,图片源于网络

在胡小孩创作的100余部作品中,大多以现实农村为舞台,且人物、情节基本有原型可依。为了收集土生土长的乡里民俗,他多年来不断积累,各种民间语言和民歌歌词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十几本工作笔记,这也是他作品中许多诗意唱词的来源。

在自己八十大寿、从事创作60周年之际,他整理了自己未出版的剧本,不收一分钱,让民营剧团、国有剧团免费使用。

都说脑子这个东西,是越动越灵光的。至此,我想大概“从事热爱的工作”就是二老思维敏捷和长寿的秘籍。

02

培养一点爱好

两位“90后”剧作家至今还在创作。

胡老透露他最近给浙江音乐学院写了一部编年体戏剧。聊起这件事,沈勇忍不住笑了。“我说给我们看一下,小孩老师就说,不给你看。”

——为什么不给看?

——我还没发表。

——在哪儿发表?

——在我自己那里发表。

于是大家都乐了,戏称胡老要开一家“胡小孩出版社”。

离休以后,胡老经常去疗养院休养,写作成为了他休闲的一部分。休养期间,这家“胡小孩出版社”特别“高产”。

“脑子里的题材太多,想到就想把它写出来。”胡老曾表示,自己现在的创作热情“井喷”,速度也比过去快。过去年轻的时候,一年可能就写一个剧本,现在一年可以写五六部,而且想写什么就什么。

胡小孩的半辈子都在农村生活,乡野人情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素材。2018年疗养期间,他还着眼石头山村的实践,创作出一部现代剧《绿水青山百年梦》。

想当年,返乡的陆游也是在故乡农家的“腊酒鸡豚”中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在创作上寻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胡小孩编剧的越剧老电影《斗诗亭》,图片源于越剧之家

写作也是钱老的人生爱好。

钱老一直对创作《于谦》的姊妹篇念念不忘。退休后,为潜心创作更多经典桥段,钱老便一头“扎”进了新剧本中。终于,绍剧《于谦传之两袖清风》在2015年开排,后入选“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

除此之外,钱老还是一位书法家。去年,他的书法作品还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了展出。

钱老经常说一句话:“练习书法,功利看淡一些,认真写好每一张纸,竭尽全力写。”钱老现在视力欠佳,看书读报需拿把放大镜凑在眼前。虽如此,除了长期从事戏曲剧本创作外,他还是坚持钻研书法。如此执着的精神让人动容,很多书法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沈勇说,钱老现在还是会每天练字,“一直在自己热爱的事中过得有滋有味。”

钱法成的书法作品,图片源于诗联江南

03

要么,我也试试?

让我们回到这张合影。两位传奇老编剧,为啥会相聚在一个会场?

这个会来头不小,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项目之一——《中国越剧文献集成与研究》(剧目卷)的剧目论证会。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设立,是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之一。这次的《中国越剧文献集成与研究》,将是国内首次全面完整汇集出版中国越剧百年文献及其研究的重要工程。

越剧诞生于1906年,会上首先对越剧百年(1906年-2006年)剧目进行梳理,老先生们如数家珍。沈勇说,当天会上共有5位专家,两位90多岁,两位70多岁,自己是最年轻的一位。

前辈们对戏剧流露出的关爱和期望特别真诚,令沈勇难忘。

“沈勇,如果你能把浙江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所有版本全都研究好,那就是一部书。”

“乐清越剧团张腊娇、王少楼演的《洗马桥》《双玉蝉》,这几个戏必须要有。”

胡小孩(左)、钱法成(中)和顾天高在一次创作采风中的合照,图片源于越剧之家

会上,二老提出了很多期望和建议。胡老对后辈们有话就说,快人快语,中气很足。想到了什么,他“啪”一下子就插进来发言,非常激动

钱老聊起每一个剧团的剧目也特别细致,针对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剧目的梳理,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为了准备论证会,钱老先在家里浏览了会议上要讨论剧目的电子版文档。到会场,他又拿放大镜把所有的文档认认真真地看完,在旁边画批注。会后他还要求把资料再带一份回家,“我回去再仔细看看,想到了什么我再跟你们说。”

老剧作家的艺术追求和敬业精神,也是大家想请他们出山的重要原因。“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舞台特别熟悉。现在,熟悉的人越来越少了。”项目负责人蒋中崎说,两位老师对浙江越剧创作脉络了解深入,为浙江越剧梳理剧目提供了客观、宏观的视角。

市民们在欣赏越剧演出

当天的会开了一下午。散会后,二位“90后”还乘兴聚饮,小酌啤酒,状态甚佳。

可能对于两位老剧作家来说,出了一台好戏,出了一名好演员或好编剧,戏剧事业有了发展,就是最大的人生喜悦,也是最好的养生秘诀。

这也给了我深深的启发——要说35岁以上还不被嫌弃的工作,编剧,可算一个。

要么,我也试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