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核心诉求就是“下楼”“吃饭”,中青年的诉求则集中于“停车”“健身”“亲子教育”,孩子们则更想要活动、游戏、科普等好玩的空间……“在有限的社区资源和空间里,怎么平衡各方的需要,让每个老百姓都觉得你把他们放在心上,这才是社区治理工作中最难,也最应当做的事。”小区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全民意见征集和全方位的改造焕新后,黄浦区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尹晓芸有感而发。

蒙西小区地处打浦桥街道中心区域,建于20世纪80年代。面临生活环境陈旧、周边商业密集、老龄化程度高的三大特点,这座小区选择了直面痛点、发扬长处,以共治共建为牵引,让街区、社区里的各方利益代表坐在一张桌子前,让可及的智力资源加成赋能,共同打造人人共享的“烟火蒙西”。


(资料图)

电梯与社区“最大公约数”

拥有59个楼栋的蒙西小区,到今年底,将实现电梯近70%覆盖,这意味着,有条件加装电梯的楼栋,都在圆梦的路上。

这是82岁老人房秀英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曾经,小区有很多住在高层的老人一周不出一趟门,原因是爬上爬下要走近100级台阶。这两年,得知可以通过加装电梯解决爬楼问题,小区一批楼栋先后动起来。

幸福来得很突然,但也有居民的“电梯梦”遭遇搁浅。66号楼完成加梯签约后被告知,由于该楼沿街,加梯位置恰巧碰到高压线、小区红线、消防通道。光是涉及高压线移位,就得额外支付高达七位数的费用。

到底要不要为了这部电梯“大动干戈”?黄浦区房管局、打浦桥街道联合相关专家,多次现场会商。最后,敲定了实施方案——电梯,还是要装的。

“别看只是一部电梯,装与不装,背后是‘社区治理为了谁’的目标导向问题。”尹晓芸说。此后,打浦桥街道启动电梯“一梯一策”计划,根据建筑条件、结构类型、使用状况,为不同楼栋的加梯量身定制方案,着力寻找社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从改造一个电话亭开始

在加梯的过程中,为了更好掌握居民需求、化解邻里矛盾而形成的协调沟通机制,很快成为蒙西小区新的治理引擎。

社区干部发现,小区里的59个楼组微信群从去年开始变得活跃,特别是在围绕亲子活动、为老服务、电梯加装、社区食堂、就医选择等民生需求进行探讨时,总能擦出新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社区进一步以线下活动为抓手,并结合加装电梯调整、完善小区绿化布置,增加公共空间,改造陈旧设施,老小区逐渐有了人气、烟火气。

蒙自路上的公用电话亭,引入中国电信进行改造后,原本破败的亭子可以一键叫车、拨打手语热线,成为老年人、儿童以及残障群体的数字“安全岛”。

去年下半年,全市“美好社区,先锋行动”推出首批16个社区行动项目,凭借社区天然禀赋和居民的自治基础,蒙西小区成功入选。

指导专家团队进驻社区后,共召开10余次座谈会,访谈了小区独居老人、青年志愿者代表、楼长等,走访梳理汇总了300余条社区居民需求,最终形成了“浦汇生活·烟火蒙西”邻里圈计划,未来将以项目制打造环蒙西小区健身步道,推动交换花园、社区客厅、迷宫花园、健身花园等“四园”建设;围绕全龄友好理念,推动学校周边接送点、老年休憩点、街头休憩点等“多点”建设,守护孩子安全健康,提升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小区内外紧密联系在一起

周边小商铺、小餐饮店密集,烟火气十足,是蒙西小区特有的风貌。但多年来,两者除买卖关系外,和社区缺乏联动。特别是单位和商铺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偏重自身经营,街区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了锻长小区长板,充分融合街区资源,蒙西小区推出“三长议事”畅谈会,汇聚代表居民、沿街商户、共建单位、社区工作者等的“楼组长”“路长”“社区区长”力量,建立街区商居共治联盟,讨论并制定了“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蒙西小区问题和需求清单。

之后,再以“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为基础,搭建赋能团队、区各相关委办局代表、打浦桥街道代表、蒙西小区居民和商户代表等多元对话平台,共商共议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协调推动市级、区级、街道等各职能部门资源下沉,共同打造真正高品质的“零距离家园”。

去年以来,依托街道党群服务阵地,蒙西小区在附近街区建立了志愿服务站点,为快递小哥提供药品。如今,通过定期举办的街区集市活动,围墙内的各年龄段居民与围墙外的商户、物流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杜晨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