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

这十年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


(相关资料图)

——村党支部书记讲述十年巨变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铸就辉煌。十年来,兰州新区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一个个奋斗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赶超跨越的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新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兰州新区,感受兰州新区波澜壮阔的十年建设历程。

中川镇西槽村党支部书记柴克喜:

新区变化让我感到特别自豪

说起村里的变化,担任村支书已经8年的柴克喜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柴克喜说,以前的西槽村,放眼看不到几棵树,光秃秃的一片,一刮风就是沙尘,住的大都是土坯房,教育、医疗条件也很落后,但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槽村村民也充分抓住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商的、搞建筑的、跑运输的,大家伙从各行各业入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收致富,村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看看现在的新区,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小区出门就有学校、医院、幼儿园,人工湖、市民广场处处都有,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新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我们也都变成了城里人。这种变化,让我感到特别自豪。”柴克喜说。

展望新区未来,柴克喜信心满满:“新区建设发展十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几千元发展到现在约13000元,村集体经济2022年上半年达到86万元。我坚信,新区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记者史晓峰)

西岔镇团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富祥:

大伙儿关心的路越来越宽阔了

还差两个月,杨富祥担任村支书就9年了,回忆村里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以前的团庄村,房屋低矮破旧,有的墙面还裂了口子,路面坑洼不平,雨雪天时让人无法下脚。2015年,伴随着兰州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团庄村也进入快速发展期,修渠道、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村内街巷等,逐步健全了村级基础设施,绿化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

杨富祥说,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时候,村民们积极主动帮忙拉水泥、清路障的场面,也永远忘不了村民脸上露出的真切笑容,那是对“好日子”的殷切期盼。

为了进一步美化优化生活环境,团庄村以“乡土气息”打底,通过田园风光、建筑控制等元素强化村里的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营造,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逐步塑造出了“传承文明、民风淳朴、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风貌。今天的团庄村,一栋栋漂亮的乡村小楼拔地而起,连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笔直……

“相信团庄村在西岔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更加富裕、美丽、安定。”对于未来,杨富祥充满期待。(记者史晓峰)

秦川镇炮台村党支部书记于福文:

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的十年,也是炮台村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十年,十年来村里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村里的路宽了,环境美了,学校也是新修的,村民们的心气更足了,都想为村里发展出把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区人,我从心眼里感到高兴。”于福文说。

于福文自2014年担任村支书,到现在接近9个年头,说起这十年发展的感受,他感慨不已。

“村里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风沙满天、干旱缺水,学校又破又小,老师来了都不愿意待,村民就靠种几亩地生活,挣不上钱,外出打工又担心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很多家庭陷入两难的境地。”于福文说,“看看现在的炮台村,学校是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根本不愁没有好老师。出村不到十分钟就是绿色化工园区,家门口就可以进厂上班,既能照顾家庭,收入也很可观,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谁能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能有这么多企业和外地人扎根这个地方!”

于福文说,十年来村上先后成立了炮台村劳务发展有限公司、炮台村农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炮台村富源合作社等村办企业,人均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9000余亩,整治撂荒土地3500亩,流转土地4800亩,年土地流转收入达160万元,今年争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

在于福文看来,村民不仅钱袋子鼓了,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变了,大家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最难得的。

“近年来,炮台村先后得到新区级以上表彰30余次,多次被媒体报道,如果没有新区这个平台,就没有炮台村今天的巨大变化。相信我们新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新区人民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于福文说。(记者史晓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