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 芬芳自来

——安定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见成效


(相关资料图)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吴维娜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少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读书看报健身的多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多了……近年来,安定区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

秀外慧中 留住乡韵乡愁

美丽乡村,美在青山绿水、美在乡风文明。

“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记忆深处的故事,一有时间,我就带孩子来村史馆看看。”在安定区高泉村村史馆,前来参观的村民张彩花说。

煤油灯、耙子、粮票……这些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像一部时光留声机,记录着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家风,承载着高泉人浓浓的乡愁。

“村史馆里看家风,老物件里寻传承。通过老物件让大家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感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古朴村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薪火相传。”高泉村党支部书记陈守英介绍说,村史馆里的老物件都来自村民自愿捐赠,每一件都见证着时代变迁中每个家庭的成长、家风的传承。

在安定,像高泉村这样有特色、有底蕴的村史馆不在少数。近年来,安定区深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优秀家风,依托村史馆打造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家风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基地,引导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培育乡风文明。

村史馆唤醒了乡村记忆,美丽庭院点亮了幸福生活。

走进香泉镇西寨村,53岁的党员朱伟东正弯着腰在自家小花园里打理花草,十几个品种的绿植花卉正值花期,一片姹紫嫣红。

“以前脏乱差,现在美如画,一家比一家打扫得干净、拾掇得讲究。”谈起美丽庭院带来的变化朱伟东满脸自豪。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村容村貌变好了,各家小院变美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今年以来,安定区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要求,将创建美丽庭院与“七清两提升一凝聚”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相结合,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一大批“美丽庭院”成了安定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破除陋习 树立婚丧新观念

“娶媳妇、嫁闺女、低彩礼、新婚安……”近日,在安定区口镇口村移风易俗主题志愿宣讲活动现场,志愿者朱熙武通过快板表演,用接地气的方式将移风易俗的好处说清楚,把“红白事”大操大办的弊端讲明白。

“听了快板,感触很深,满月酒不办了,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坐一坐,做几个拿手菜,干净还省钱。”村民张建民说。

口村是远近有名的小康村,富足殷实的生活不仅让当地村民有了进城全款购房的条件,婚丧嫁娶操办规格也是越办越高,邻里之间比阔斗富的不良风气悄然兴起。

“大操大办盛行、铺张浪费严重,有些人家到处借钱撑体面。现在一律按标准执行,谁也不眼红谁。”口村党支部书记孛进刚表示,移风易俗顺应民心、合乎民意。

最近,在安定区中华路街道中华路社区发生了一件新鲜事,老党员席永和低彩礼嫁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婚姻要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彩礼多了只会给孩子们添加更多负担。”席永和在女儿订婚仪式上的一番话,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今年,安定区出台《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攻坚年行动方案》,发出“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倡议,着力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80余户家庭简办喜事,“一碗粉汤”办丧事蔚然成风。

道德引领 培育文明新风尚

“尊老爱幼、热心待人是我们家的处事态度,邻里需要帮忙,我们会主动上前,伸出援手。”在安定区中华路街道大城社区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会上,获得“省级最美家庭”荣誉的徐双玲分享了家庭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故事,赢得全场掌声不断。

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徐双玲夫妻二人牵手相伴几十个春秋,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从未因为生活琐事红过脸、拌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淳朴和善良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用生活智慧和温情爱意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也用自己的“小家”撑起了“大爱”。

让道德有价,德者有得。在安定区香泉镇西寨村“道德银行”,村民可以用自己所得的积分兑换洗发水、柴米盐、锅碗盆等日常生活用品。

“我刚用50分兑换了一瓶洗发水、一块香皂和一袋盐。”“因为支援灾区上了红榜,我多了100个积分。”“我家的院子扫得干净,村上给我奖励了20分。”……在道德银行门口,村民们正围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积分收获。

今年以来,安定区积极探索道德行为、量化积分、兑换实物的“道德银行”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有德者有所得,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向上向善、向好人看齐、争做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群众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引领着、推动者。

同时,安定区还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家风促民风,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