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起欢歌


【资料图】

——金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金昌日报记者蒲瑞华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百强……十年来,一块块金字奖牌被镌刻在金昌发展的历史长廊上。一个个耀眼的荣誉背后,是金昌生态文明建设的锦绣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融入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加法”添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自2012年以来,共实施各类人工造林24.68万亩,封山育林28.34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66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6%,森林覆盖率达到1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03平方米……一串串数字,印证了金昌从戈壁荒漠到绿洲的蝶变,也筑牢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初秋时节,环绕市区东北西部、总长近26公里的防护林带绿意未脱。驱车驶过,一排排新疆杨、刺柏高高耸立,一片片国槐、旱柳在林中交错互织,一方方低矮山杏、红柳、沙枣等灌木林日夜守护着金昌这片绿洲。

金昌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干旱缺水少雨,自然生态脆弱,长期以来植被稀少,饱受风沙侵袭。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国土生态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植树造林改变这里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每一个镍都儿女的最大心愿。

“因为有了这条‘绿色长龙’,现在市区每年春冬沙尘肆掠的天数少了许多。”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毛雪莲告诉记者。作为1996年就扎根金昌并从事植树造林的专业人员,毛雪莲对市区防护林建设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会。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自2001年以来,我市在市区外围先后组织实施了绿色长廊一期二期三期、市区西部沙枣胡场林观赏林一期二期、高速公路枢纽区绿化一期二期、东环路西侧、西环路、机场路等大型防护林绿化工程。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全民义务植树,栽培各类苗木60多种、400多万株,建成了总面积3.2万亩的“绿海”。不仅有效地抵御了北部风沙的侵袭,而且给金昌人民筑建了一个宜游宜居的工作生活家园。

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绿色崛起正当时。

近年来,我市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总体工作思路,打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林(草)保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北部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涉及我市的22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复查复核。第一轮中央督察55项整改任务按期完成整改,交办的72个信访件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项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并上报销号,交办的59个信访件全部办结。恢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面积达1300多亩,如今的祁连山,少了人为扰动,多了动物种群、草木葱茏,生产设施和建筑拆除后的空地被青草野花覆盖,补栽的松树、柏树已渐成林。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生态优先已成共识,金昌绿色发展脚步也更加坚定。

“减法”治污齐心妆成锦绣山河

初秋的金水湖景区,微风阵阵,柳树伴随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随风飘摇,三五成群的水鸟在水中嬉戏。在此拍摄照片的李先生不由得感慨:“很难想象,在一座西北戈壁上的工业城市里,会有如此美丽的蓝天、白云、碧水。”

生态持续向好、环境愈加优美,不仅是万千市民的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2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1天,连续5年保持在300天以上,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中6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排名全省第3;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9,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完成全市16个重点企业行业土壤污染调查,10家企业具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置能力,完成2个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土壤环境安全总体可控……

面对“绿色大考”,金昌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我市将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建成镍铜五大硫酸尾气治理、镍铜冶炼炉窑无组织二氧化硫烟气达标治理、热电锅炉脱硝及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环保项目,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6%以上。大力推进热源建设、小锅炉拆除和陈旧老化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燃煤烟尘污染。制定淘汰黄标车奖励补贴办法,将市区77辆公交车和510辆出租车更换为清洁能源,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严守“三条红线”,落实“四项制度”,重点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成立金昌市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整治工作,建立跟踪督查和月调度制度,定期向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上报整改进度。完成金昌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市污水处理工程升级改造、永昌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金川公司重金属废水处理站等建设项目,市区污水处理厂和永昌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5%和94%,全市工业企业和工业集聚区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对金川峡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实行全面管理,对陆域采取限行等防控措施,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无劣V类断面,25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完成保护区划分和规范化建设。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聚焦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扎实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污染地块排查,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等项目。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物理防控技术等措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呈负增长。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统筹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完成市、县(区)、镇三级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和30个示范村村庄规划。稳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全市累积改建卫生户厕21516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以上。积极推进农村“风貌革命”,共拆除破旧农宅1582院、新建农宅1544院、风貌改造604院,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全市累积建成17个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金川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污水治理全域覆盖。

山河秀丽本如是,还看杨柳醉春烟。十年来,从一域到全局,山更绿,水愈清。

“乘法”聚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金昌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沿着宽阔的“彩虹步道”盘山而上,便来到永昌县南坝乡西校村花果山。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如今却满山翠绿,花果飘香,新植的山楂树在微风中轻摇绿叶,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生态采摘、拍照打卡,感受生态美景,体验乡村乐趣。

近年来,我市持续治理祁连山沿山的荒地、荒坡,通过种植观赏林木及经济林木,不仅使荒山变得郁郁葱葱,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收入双赢,探索出了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有效途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我市抢抓“双碳”机遇,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着力发展先进制造、循环农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通道物流、文化旅游、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2021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风电装机44.65万千瓦,同比增长50.3%;光电装机218.5万千瓦,增长10.35%。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如今,在金昌,一方方水土之上兴起了一个个绿色产业,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保护绿水青山,金昌蹄疾步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金昌步履铿锵。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生态和美的画卷正在金昌大地徐徐展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