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古城的华丽转身

王军红


(资料图片)

几年前,听到西关古城要修建的消息,我即刻跑去三新巷看老院子。重重叠叠的隔离墙围着禁止入内,建筑材料堆放得到处都是,那番景象让人望而止步。我怅然若失,好在,老槐树还在,虬枝苍劲,枝繁叶茂,依然是老模样。西关古城要修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留恋的,是居住在这儿的三年时光。

那时,我们住在巷子里一个极普通的四合院。院子不大,约三分地,四面皆房,分属四户,以北为主。院内有一棵杏树,一棵石榴树,一个大花园。夏秋之间,如火如荼的茉莉花是院子里的一大景观。

在天水西关,主房以西或北为主,民谚云:“有钱盖北房,冬暖夏凉。”我们恰巧住在北房。北房是20世纪60年代用厚厚的土坯建成,至今经历六十年风雨侵蚀,墙体和屋顶也需要定期维护。房顶覆有青瓦,长出了瓦松。房下有廊,约一米宽,既可遮挡强光又可避风雨。除过冬天,其他季节的许多时间我们在廊下度过,孩子写作业、看书、画画、做手工,即使下雨了,也无所谓,廊下依然可以踢沙包、跳皮筋、玩耍。人去院空时,我常常坐在四合院里,细细打量这青砖灰瓦的老房子,仰望南房背后直冲天际的古槐,倾听院子里花草树木生长的声音,石子路素雅干净,踱着碎步走来走去,也是十分惬意。

若要说不满意的话,冬天给炉子生火添煤算是麻烦些。煤炭要早早买来,一袋袋码放在柴房里。炉火不小心熄灭了,要重新生火,凑着光线能看到煤炭烧成的灰烬、粉尘在空中升腾沉降。白衣服是穿不干净的,头发要洗得勤,桌子板凳也要时常擦拭。好处也有,每天早上和母亲一起熬罐罐茶喝,炉火熬制的茶水异常带劲,几杯下肚,一天都不困乏。下班回来看母亲变戏法做出一桌子饭菜,那段时间的艰辛困窘由于一家人在一起享有天伦之乐而冲淡不少。

三年后我们搬走,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顺道去看看。丁字路口的水房还在,老槐树依旧,老邻居见了还是相互打招呼。本以为小巷老院会永远这样下去。后来,某日路过,碰上一群人来院子里调研。

他们问:“院子里住的可还满意吗?”

住户说:“房子太老旧了,没有批准还不能修建,又冷又阴,冬天确实不好过。”

想想也是,住楼房的人羡慕住院子的人自由自在接地气。住院子的人何尝不羡慕住楼房的干净卫生又暖和呢?这样的问询次数多了,似乎传递出一个信号,西关老巷可能会有所变化。对于古巷老院,我是租客,也是过客,无权对此评说。经年累月的常住户才有发言权,他们的所思所想,是最真切的呼声。由于喜欢摄影,平时到处走走看看,许多院子里的房屋确实残败不堪,急需修缮。

时光如流水,眼见古城一天天完工。朋友间聊起,我仍持怀疑态度。友人说,你为什么不去亲眼看看呢?古城的修建改变了西关巷道脏乱差的情形,让前来旅行观光的游客有了可去之处。古城亦是天水“五城连珠”古老城市格局的一个缩影,一种展示,见证了新天水的文明之风,这一切难道不好吗?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打开了我的心结,确切地说,我的确恋旧,或者保守吧。

于是和孩子一同前往。一路茂林修竹,繁花似锦,小径弯弯,庭院深深。殊途同归,每一条巷道都能抵达文化广场。每个巷口都有门楼、匾额、雕塑。古城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建筑物与古树、城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既古香古色,又浑然天成。大槐树还在老位置,宽阔的长廊能容纳许多人落座,长廊尽头是方方正正的广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浮雕就在此处,再往上则是城墙、城楼。这个布局一下子把人带入三国文化的氛围。旌旗猎猎,马蹄嗒嗒,将士出征。耳濡目染之间,已被天水的历史文化所浸润。

让我们惊讶的是老北房还在,根据大槐树位置判断,距离、方向等都吻合,我欣喜若狂,它现在是某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我说明情况,他让我们在里面参观了一下。房子保持了原貌,大小一样,窗户还是原来的位置,廊檐还在,外面摆放了石头桌椅。我的眼角有点湿润,十年前的时光扑面而来。彼时,孩子才是小学生,经常携带着一身玉兰花香跑回家。而现在,她已是大三的学生了,个头超过我。可叹的是母亲去年去世。否则,我会牵她的手来这里,到处走走看看,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改变了模样。

随着二期工程开放,西关古城能游览的地方更大了。二期做足了水的文章。新开放的地方,水雾弥漫,池水潋滟,荷花深浅色,鱼戏莲叶间。小路曲径通幽,地缝芳草萋萋,颇有陇上江南之风貌。一到晚上,古城一片金碧辉煌,星星点灯一般,勾勒出古城的风情风貌,也点燃了天水城市的夜空。而启汉楼的落城,也为西关古城增色不少。启汉楼原位于西关古城西城门上,重檐歇山两层木楼,与伏羲城东城门相向。因种种原因,启汉楼于20世纪50年代初城楼圮毁。今年6月,启汉楼以全新的面目重新屹立于西关古城,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仿古建筑,楼内外采用金龙和玺彩绘,显得恢宏壮观,古朴厚重,成为西关古城的地标建筑。

以前有种说法,外地游客在参观伏羲庙之后,附近再无处可去。西关古城的打造将改变这种状况。伏羲庙向东,多个路口直接进入古城,让游客有园可转,有景可赏,有茶可品。当然了,这里也不缺饭店,无论是本地菜,还是川渝火锅,都是一应俱全。西关古城也采用了平民视角,立瓜四林塑像。我从杨志斌老师的文章中了解到瓜四林其人其事。能为一个好人,一个为大众忙碌了一辈子且从不惜力的小人物立像,这也体现了打造者博大的包容胸怀和悲悯情怀。其人虽去,有了塑像,事迹将永存。

漫步西关古城,总碰上穿汉服的女孩子穿梭其间,她们美丽灵动,又不乏书香气,与古城的气质很搭。无论何时何地,城市化节奏如何变化,人们总希望有一块心灵栖息地,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非遗剪纸、非遗泥人、非遗竹编相继进驻古城,尤其是书院,让天水文化落地落户于西关古城。书法、绘画作品的相继展览,文化交流、访谈、讲座一场接一场。思想碰撞的火花,更让古城卓尔不凡,独树一帜,亦拔高了古城精神高度。无论周日,还是平时,古城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我总是前往书院,一墙之隔,让这里别有洞天。书院主人烹茶待友,捧一卷书,与朋友轻言慢语,细论文章,人生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吗?

自由路和交通巷的玉兰树完好地保留下来,这是古城修建中我最满意的事。西关古城旧貌换新颜,如一个素衣少女的华丽转身,变得元气满满,活力四射,古街老巷与现代元素融合,怀旧气息与时代风尚交汇,立体、精彩、多元、魅力无限,而那缕花香还在。玉兰开花时,西关古城便沉醉在玉兰花海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