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


(资料图)

走进天水市秦州区中华西路的文庙(孔庙),一株高大的国槐映入眼帘。记者用手机扫了扫国槐上的“身份证”:1100年树龄、豆科槐属,形态特征、历史详情、植物文化……国槐的前世今生跃然“掌上”。据了解,这是天水众多的古树名木之一。

近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天水。

天水市秦州区文庙(孔庙)里的国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摄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研价值,是天水‘活’的文物。”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介绍说,普查显示,天水现有古树4100多株,以国槐、柏树、柳树等树种为主,名木有银杏、白皮松、玉兰等10多种,其中超过千年树龄的就有100多株。

天水古树名木种类多、树龄高,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部分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受到侵蚀,加之受病虫害、管护措施不力等因素,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2019年,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选择小切口立法,制定出台天水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条例》施行三年多来,看到一株株郁郁葱葱的古树“青春焕发”,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维林说,我们要通过立法保护好天水的古树名木,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据了解,《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共二十四条,主要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原则、管护责任、监督激励、规划保护、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内容。明晰保护范围、规定单位和个人的保护义务、建立古树名木养护激励机制并规定禁止行为……《条例》为天水市保护古树名木注入了澎湃动力。

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建立数据库,给每株古树名木戴上“身份证”,保护工作走出坚实一步。

针对古树名木普遍存在的生长环境差、病虫害严重、水肥条件不良等影响古树生长的情况,天水市多措并举加大管护力度。付建红说,“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条例》规定,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方案,整治古树生长环境,对步行街、巷道内、城市道路和绿化带中的古树设置护栏进行保护,同时加强对古树名木病虫害的防治巡查。”

在文庙(孔庙)里,记者看到一株古树虽然倾斜,但依然顺势生长,枝繁叶茂,原来是有两根粗壮的假树枝撑在倾斜的树干下,既保证了古树的正常生长,又不影响游客观感。付建红说,像这样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还有很多,我们实行“一树一策”,为其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通过专家会诊,评估古树生长环境,对树洞进行清理、杀菌消毒等方式,对古树进行修复和病虫害防治。

“《条例》施行后,天水市各级政府坚持依法保护原则,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古树名木,使300多株濒危古树得到有效救治。”陈维林对记者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了清楚掌握全市《条例》的贯彻情况,2020年8月,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在麦积、武山、清水等区县进行执法检查,通过了《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审议意见》。2021年8月,天水人大常委会又组成督查组,深入秦安、张家川等县,对贯彻落实《审议意见》进行了跟踪督查。

保护古树名木是全社会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付建红说:“《条例》出台后,我们丰富和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条例》知晓度,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起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到保护古树名木的实践中,共同守护好天水的绿色‘活化石’。”

天水市各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执法监督、跟踪督查、宣传教育方式,让保护古树名木行动实起来。

古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地方的“根”。如今的天水,保护古树名木已蔚然成风。

在秦州区南郭寺,有一株2500多年的大龄古树,它扎根大地、向阳生长,见证着历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