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幸福河湖铺展人水和谐画卷
(资料图)
开栏语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文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水和谐共生的历史。讨赖河是嘉峪关市的“母亲河”,流经嘉峪关40公里,在我市生态、生活、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水环境治理,推动水生态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支撑”。
讨赖河滔滔起欢声,一河清水,蜿蜒流长、惠泽雄关。即日起,本报开设“大河奔腾看雄关”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我市水利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效,生动呈现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
融媒体中心记者武晓霞
秋意渐浓,走近嘉峪关讨赖河,水面宽阔,碧波荡漾,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河湖交错,亭台楼阁,滨水步道上游客散步闲适,湖面上飞鸟不时掠过,树与水、河与湖交相融合,一幅河湖安澜、秀水长清、人水和谐的状美画卷呈现在雄关大地上。
讨赖河全长370公里,流经嘉峪关40公里。作为嘉峪关市地下水水源补充、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态绿化的唯一河流水源的讨赖河,滋养万物,润泽一方,是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更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上下同频共振,攻坚克难,对河湖进行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坚持一个目标,打造城市水脉名片。我市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目标,以水生态治理为核心,健全组织网络,层层压实责任,完善配套制度,细化分解任务,强化督查考核,全面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突出三段特色,构建多元滨水场景。从2010年开始,我市坚持规划引领,投资13亿元,依据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理念,按区域特质,对讨赖河实施上中下三段打造。地质特色保护带,2006年申报成功的讨赖河戈壁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是历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而形成的以峡谷地貌景观为主,地质构造及水体景观为辅的地质地貌类遗址,其规模、特征、类型对研究祁连山隆起、戈壁地质地貌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市委、市政府以河长制为抓手,划定管理保护范围,埋设界桩标识,总河长挂帅,着力解决峡谷地质保护与区域发展的难题,实施生态搬迁、控源截污、防护隔离等措施,建设了年供水量9700多万立方米的城市备用水源地,884兆瓦光伏产业园,为有效解决水源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就业、地质地貌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湿地城市宜居生活带,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幸福河湖的新期待,市委、市政府把河湖脏乱差这一民生“痛点”作为攻坚目标,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建两岸堤防26.15公里,建设橡胶坝9座,跌水堰23级,形成9级蓄水区,完成堤顶道路硬化、两岸生态绿化、灯光亮化13公里,营造水面97.5万平方米,以河道行洪安全为关键,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把昔日的垃圾场、乱石滩建成南湖文化生态园、讨赖河生态园、明珠文化生态园,建设小型水库6座,蓄水量231万立方米,建设跨河桥梁3座,与乡村道路连接,为群众出行、乡村振兴、市民休闲、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交通。生物多样性科普带,市政府根据讨赖河生态治理总体规划,采用“清洪分治”治理模式,按“湿地文化运动区、湿地戏水休闲区、绿地科普教育区”等多节点布局,建设生态治理面积254.56万平方米,种植植物25科48属66种,湿地水系面积28.41万平方米,构建从外到内的“林堤滩水”连续的自然生态格局,将讨赖河打造成湖光山色、河岛相间、林水相依、公园点缀的幸福河。
如今,每天到讨赖河边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讨赖河生态园真的很美,漫步在这里心情也舒畅起来!”闲暇之余总喜欢到讨赖河生态园散步的市民李师傅感叹,近年来,讨赖河两岸景观雅致,空气清新,设施齐全,夏季更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是闲暇之余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生活在嘉峪关这座城市,真的很幸福。”
长治才能久清。近年来,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坚持把讨赖河建设成为幸福河的终极目标,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兼顾水资源保护、河湖空间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让群众在良好水生态环境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今年4月份,经甘肃省级验收组验收,讨赖河嘉峪关段成为全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第一批四个试点中首个通过验收的示范河湖。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市将立足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工作重点,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担当、落实责任,着力提升河湖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