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诗城,人文荟萃;文明精神,代代传承。罗腊英、闻国庆等好人模范树起一座座道德丰碑,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花,文明新风引领风尚润泽城乡,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汇聚成璀璨的文明之光,释放出无穷活力。

树立价值观自信 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9月1日前后,池州大中小学进入“开学季”。升国旗、唱国歌,是不少学校“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在贵池区池口小学,师生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勿忘九一八”鸣警等仪式中铭记历史,在“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全市各地各单位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生动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使命担当。

在池城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活泼形象展示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离得,池州市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个生动精彩的党史课堂直击人心,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文艺表演春风化雨,一支支宣讲团队引领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村居社区……8月9日上午,在贵池区墩上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理响池州”示范宣讲团的出色表演赢得了现场群众阵阵掌声。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2022年7月以来,池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动适应理论宣传的新形势新要求,凝心聚力,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打造“理响池州”理论宣传工作品牌,把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为基层宣讲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次次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一个个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春节之喜庆、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已是池州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

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不断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池州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手段维护主流价值,更增强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与自觉。

放眼池州大地,人民群众勇作先行者、争当生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人们用点滴行动与执着坚守,累积起整个社会的价值高度,筑牢共同的精神家园。

高扬道德旗帜 发挥榜样模范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今年3月20日,贵池区委组织部张兆军、蔡松路遇落水车辆,奋不顾身跳入冰冷湖水,营救被困群众的事迹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好评。

“在别人生命攸关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不值一提。”55年来6次跳进江河、成功救起7人的民英雄闻国庆淡地说。从“池州好人”到“安徽好人”再到“中国好人”,从安徽省道德模范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位低调的古稀老人感动了无数人。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池州积极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十大杰出青年”“最美家庭”“十佳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十佳美德少年”等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充分展现当代池州人的精神风貌,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格局,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

从一个好人的善举,到一群好人的涌现,“好人精神”引发了“好人效应”。

池州市共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名、中国好人56名,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2名、安徽好人124名,池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29名、最美池州人及提名奖217名、池州好人586名。组织好人模范开展“我为文明代言”活动,在全市村(社区)建成好人榜、好人墙210个,开展“百家文明单位讲述百名好人故事”系列活动,改造升级“池州好人馆”,向全社会展示凡人善举的先进事迹。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

一位位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一次次精神洗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营造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让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推进文明创建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每天清晨或傍晚,摄影爱好者程朱华都会拿着相机出门,用镜头捕捉池州人的笑脸——在月亮湖社区,独居老人与志愿者促膝谈心;在清风社区,“红马甲”放弃休息在街头开展劝导;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小伙笑容满面;斑马线前,礼貌互让的行人与车主彼此微笑……看到相机里越来越多的笑容,老程觉得,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文明气息越来越浓郁。

文明城市创建为了谁?池州坚持用行动作答——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大众关注点转化为文明创建的着力点,统筹协调相关民生项目优先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推动各地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让更多群众切实享受到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据统计,市民对创建工作满意率达98.5%。

池州市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城市居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袤的乡村也向着美丽未来进发。

今年“五一”,贵池区乌沙镇灯塔村村民何长婉和丈夫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了简单又喜庆的婚礼。“不仅地方大,家门口方便,而且村里有酒席标准、随礼金额标准,不会铺张浪费,能大大减少婚庆的支出。”何长婉所说的标准是灯塔村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的乡规民约。

“过去村里办婚礼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一桌上千元都正常。现在红白喜事理事会倡导每桌酒席不超过500元,随礼也不超过500元,大大减少了浪费。”灯塔村党总支书记纪律表示,经过几年的宣传引导,红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节俭风尚已逐步成为村民的共识。50公里外的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探索。日前,该村74岁村民章继武来到村里的“道德超市”,用去年的积分兑了些日用品。“我孙子去年考上了中南大学,加了不少积分,我拿来兑些东西。这些东西虽值不了多少钱,但我心里高兴!”老章说起“道德超市”赞不绝口。

年来,我们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通过建设‘道德超市’、家风馆和成立‘一约四会’,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目前,我们已建成60个‘道德超市’、9个家风馆,‘一约四会’实现农村村居的全覆盖。”贵池区文明办副主任石军说。

乡村景色美如画,田园生活醉春风。文明村镇创建真正把“文明牌”打成了“民心牌”,让越来越多人自觉参与建设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池州在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积极发力,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文明花开满园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

人们看到,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各行各业,文明单位创建着力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

人们看到,在作为社会“细胞”的万千家庭里,文明家庭创建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孝老爱幼,少有所教,老有所养,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人们看到,在肩负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校园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孩子有梦想、爱学、爱劳动、爱祖国,弘扬良好校风校训,美化校园环境。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靓丽色彩擘画文明池州的壮美画卷。

开展志愿服务 凝聚公益友爱正能量

十字路口,“小红帽”们热情地指引着人们注意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社区村落,“红马甲”们不辞辛劳地清扫垃圾、清除杂物,不留死角;敬老院里,“白衣天使”们细心地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守护健康;清溪河畔,“清溪姐姐”们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清白家园”、“净城慢跑”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池城母亲河……

“给你阳光,传递力量,到文明需要我们的地方”。年来,池州市全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各类志愿者争相投入到文明创建行列,“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池州大地蔚然成风。

池州市已成立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224支,骨干志愿者23057名,结合基层群众需求设计推出普惠项目122个、特惠项目47个、互惠项目31个,组织开展“文明集市”“理响池州”、文化惠民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打造了“红色木塔”“春雨柳”“春雨课堂”“爸妈食堂”“益起成长”等76个彰显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参与道路交通维护和文明出行劝导,使我们认识到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提高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大爱池州变得越来越好。”志愿者杨思波说。

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段,市直机关的78名党员志愿者会准时出现在主城区11个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市直单位每周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联系社区、包保老旧小区、包保路段开展创建活动与解决创建难题。

团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王胜荣说,年来,池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先后组织9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清白行动、文明交通、联系社区共创共建等专项行动260余次,总时长达620840小时,受益人数达25万人。

“清溪姐姐”是市妇联精心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因诞生于清溪河畔而得名,目前有志愿者1600余名。2020年以来,市妇联共组织500余名清溪姐姐开展60余场次的巡河护河和环境整治大排查活动,以自己的辛勤付出让池城母亲河水更清、岸更净、景更美。

池州曙光公益救援队是全市首家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目前共有在册队员280多名,五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290余(场)次、总服务时长10万余小时,成为池州市开展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

微光如炬,亦能燎原。截至目前,市三献志愿者协会已累计开展活动800多场次,无偿献血900多万毫升,血小板捐献300多个治疗量,造血干细胞入库600余人,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3例,签订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协议274人,实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85例。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从机关单位到街道社区,从党员干部到市民群众,从自发到组织化,从小个体到大团体,池州市志愿服务像一粒粒发芽的种子,在城乡落地开花,散发芬芳。据了解,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333111人、志愿队伍2004个,开展项目20052个、服务时长共301万小时。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今,志愿服务不仅成为池州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也变成了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涵养文明惯 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如今,在池城大街小巷,处处都有这样的“微镜头”:尊重行人安全的“车让人”行为换来“微笑致谢”,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重要路口引导交通……文明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展现在市民日常举手投足之间。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池州市通过一系列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气。

“过去,电动自行车没有上牌、很少戴头盔。去年以来,交警持续在路口宣传引导,让我充分认识到上牌的必要和骑车不戴安全头盔的危险,如今,佩戴安全头盔已成为我每天出行的‘标配’。”谈到自己主动佩戴安全头盔的背后故事,市民刘和钦如是说。截至目前,电动自行车上牌率达99%,各主要路口路段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超过九成。

“过去,节假日、红白喜事,花爆竹比着放,春节期间,城市几乎被雾霾笼罩,噪音污染、空气污染非常严重。现在,我们不放鞭炮,改成购买鲜花了,也很有氛围。”家住主城区的居民徐娇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过年气氛。

遛狗不拴绳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城市顽疾”。2021年,《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安排专职执法人员、执法车辆、收容车辆,在主城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9轮流浪犬收治行动,办理犬证926张。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市民逐步从不牵狗绳、放任其大小便向规范养犬、文明养犬改变。

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标语随处可见;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折枝摇树的情况越来越少……

同心掬得满庭芳。

十年来,环境美了、人心暖了、快乐多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成绩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有文明市民,才会有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必须依赖所有市民一点一滴的践行去实现。未来,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化五大创建,深入整治‘十大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促进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池州市文明办负责人说。(文字:邓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