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守护碧水清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峰区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纪实

西峰城区东郊湖。陇东报记者盘小美摄

齐家川生态湿地。陇东报记者盘小美摄

文/图陇东报记者盘小美

雨后初霁,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在西峰区什社乡贺塬村的齐家川流域生态湿地,沉砂池、跌水堰、溢流堰依次连接,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郁郁葱葱,不时有水鸟从水面飞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以前,这里到处是杂草,上游流下来的水散发着臭味。自从修建了人工湿地,绿化好了,水变清了,臭味也没有了,我们还能用这些水浇灌庄稼。”齐家川生态环境的变化,让贺塬村村民吴晓利很是欣慰。

齐家川流域的变化,是西峰区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成功实践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坚持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源头预防,严格落实控源、减污、增容等措施,持续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为改善水生态环境,西峰区坚持前端排查管控、中端强化处理、末端生态净化的“三端”治水工作思路,紧盯污水收集、处理、排放、净化4个关键环节,加强污水排放管控,对马莲河、蒲河流域进行了拉网式、地毯式摸排,采用疏、堵、截等措施,对所有违法排污口进行全面封堵取缔。建设重点涉水企业(单位)污水排放口监控平台,在城区8个排洪口、6家重点涉水企业(单位)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污水排放情况全时段监控;实施排洪口及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区主干道地下管网改造、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等工程,弥补水污染防治欠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水污染防治资金,启动实施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人工湿地建设,先后建设齐家川流域、砚瓦川流域、肖金镇湿地等5个人工生态湿地。

齐家川生态湿地于2020年7月启动实施,采用“多级溢流堰+旁路人工湿地+河道自然净化”工艺,利用土壤、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排入齐家川的南区污水处理厂等出水进行生态化处理。湿地总治理长度3.3公里,占地约100亩,目前已建成人工湿地5块、跌水堰12座、湿地单元格18级、氧化沉砂池1个、溢流堰7座,水生植物、岸线砌护工程全面投入运行。

“湿地的建设,提升了齐家川的水质,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还可以涵蓄水源,补充地下水资源,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峰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袁青剑说。

秋日的显胜乡毛寺村,流水潺潺,景色宜人。蜿蜒的蒲河与两岸的绿树、农宅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生态画卷。

自3年前担任巡河员以来,毛寺村村委会副主任毛锦文每天都会来到蒲河巡查。他重点查看日常保洁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各类污水直排口、涉水违规建筑物以及河道两岸非法开采等现象,确保河岸整洁,河道干净畅通。

“这几年,我们不仅加强了河道管理,还实施了河堤护岸工程,在蒲河两岸栽植芦苇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毛锦文说。

河湖生态治理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环节。西峰区紧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重要内容,持续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建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总河长,118名三级河湖长、35名河湖警长和7名河湖检察长的组织体系,层层传导压力,明晰任务,把河湖长制责任落实到乡、落实到村、落实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河湖管护责任链。

“近年来,乡上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确定了村级河长3名,聘用保洁员13名、巡河员17名,建设了智慧河湖管理平台,实时监管河流状况。”显胜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贾静说。同时,常态化开展巡河整治和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坚持“建”“治”“管”并重,扎实治理河流“四乱”问题,在蒲河沿岸实施生态护岸工程9.5公里,保护耕地1.1万亩,绿化岸线12.5公里。

据了解,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西峰区结合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大河湖巡查力度,114名巡河员、护河员、保洁员常态化对河道进行巡查和清洁。近3年,累计开展巡查1万多次,整治“四乱”问题38处,疏浚河道140米,清理河道渣土3000立方米、垃圾135.1吨。

西峰区还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完成火巷沟、张铁沟、清水沟沟道治理项目,实施市本级和区级2个固沟保塬项目,进一步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实施河流沿岸造林绿化项目,完成流域内植树造林、绿化修复面积12.7万亩,保护塬面84.67平方公里;实施蒲河西峰区石咀子至毛寺段、北石窟寺至石咀子段、庄子洼村至蒲河村右岸3个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道24公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