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稻田里,蕴藏着岭南地带最浓重的秋色。这些日子里,位于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的农业主题公园种植的稻谷迎来首次丰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农耕生活。

正是因为这一农耕研学项目,松树岗村的125亩撂荒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让村集体收入增加,也成功带动当地就业,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

这一项目并非孤例。在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长宁段,“资源变资金”的生动实践正接续上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长宁镇探索全面乡村振兴的突围之路。这一罗浮山下的旅游小镇,正加快把城乡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发展多元化的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群众。

盘活资源

120亩撂荒地建起研学基地

这是邱小辉成为松树岗村田心小组组长的第6个年头。今年以来,他明显感觉到村里人气旺了许多。

作为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松树岗村,一种热闹是属于粮食丰收的喜悦。今年6月落户松树岗村的美安里农业主题公园,最近迎来了首批游客。他们大多从珠三角各地前来,专程来体验一次稻谷收割的传统农耕生活。

稻谷收割体验只是起步。目前,该农业主题公园还规划了稻田主产区、萌宠乐园、蔬菜采摘园、垂钓园等多个功能区。除了开展以原始农耕体验为主的研学活动以外,还计划改造松树岗村的闲置老旧房屋,打造咖啡室、书吧和陶艺馆等休闲场所。对于游客来说,这将是一场融合了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都市文化符号的多元化旅游。

这一项目同样是松树岗村对村企合作的又一次勇敢探索。通过引进这一农旅研学项目,村里重新盘活了120多亩撂荒地。“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通过研学的形式拓展旅游产出。”邱小辉告诉记者,仅这一项目,每年就能让松树岗村集体收入增加大约5万元。不仅如此,公园停车场建成后,收缴的所有停车费也将归村集体所有。

对于村民而言,这一项目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村民们通过出租土地使用权,总共增收24万元。10余名村民还被聘为工作人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即便是没有进场务工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在附近贩卖农特产品等,获得更加可观的收入。邱小辉同样有了新的想法:“我打算在附近开一间农家乐和特产店,提高收入。”

邱小辉所在的田心小组,目前已有不少旧房屋纳入统一规划打造的范围。过去一年多以来,不仅村道拓宽了,房屋外立面也完成了升级改造。让邱小辉颇感欣慰的是,在村内基础设施升级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村民舍弃个人利益,纷纷主动让出了自家的地。

“村里如果有需要,我就带头让出来。”今年70多岁的肖美莲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为了支持环境改善,她主动让出30多平方米土地。这样一来,村里的断头路就被打通了,还多出了一条2米宽的通道,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

除了让地开路,村民还纷纷主动拆除泥砖房,让出空地建设广场。邱小辉带头拿出了家里的老石板和老石砖,并发动村民一起收集家中旧物,用于建设家训广场和步道,共同建设家训广场。

10月,位于田心小组和黄果小组的后山公园建成投用,原来杂乱的树林变身成为美丽的登山公园,成了周边村民休闲娱乐和登山运动的好去处。每到傍晚时分,灯带亮起,游人的脚步就渐渐密集起来。邱小辉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通过村企合作引进企业,在后山公园建起帐篷露营营地,打造又一特色农旅项目。

眼看着田心小组的成功经验,周边的村和小组干部也纷纷摩拳擦掌,“没想到田心变化这么大,我们也要加紧干。”

如今,一场竞赛在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长宁段悄然展开。“谁先做好准备工作,就把建设的机会先给谁。”长宁镇委书记钟健活说,在田心小组等地的示范效应下,各村参与示范带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局面。

美丽蝶变

“垃圾村”变身特色民宿

在乡村振兴这场“突围赛”中,并非所有的农村都和松树岗村一样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事实上,由于产业资源匮乏和公共服务配套的缺失,大部分农村积弱已久,空心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距离松树岗村大约5公里的祥岗村祥岗背小组老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由于交通便利,这里形成了早期的村民聚居地,而在随后的城镇化浪潮中,有劳动力的村民纷纷外迁,村里只剩下少数老人和儿童。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的城镇形成了巨大的“离心力”,带着他们背井离乡,留下了又一个空心村。

在不少当地人看来,废品回收行业的进驻造成了祥岗背小组老围空心化的主要“推力”。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一家废品回收点租下了这里的一户老宅。而后的年月里,在这小小的村落里,废品回收行业如水草般野蛮滋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村民搬离。这里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村”。

遍地垃圾、污水横流,养殖畜禽产生的粪污和泥土混杂着,散发出复杂的气味,这是惠州市美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剑钦第一次来到老围时看到的景象。那一年是2019年,在他无数次从东莞前往罗浮山周边度假的旅途中,那一次他逗留得久了一些——他决定在这里兴建一个特色民宿。

即便在数年后的今天回头看,把垃圾村变成民宿的想法依然显得有些疯狂。这一民宿项目落户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垃圾清理。“当时挖地几米都是垃圾,最后清理了100多车垃圾,才能开始建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何剑钦记忆犹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址和谈判,何剑钦最终租下了祥岗背小组老围的大部分房子。当时,这些房子不少已经是危房,大多需要加固,部分只能推倒重建。改造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从污水管网的重新铺设,到与村民的洽谈,长宁镇、村干部都全力参与推动,最终,美季幻境小墅一期在今年落成,并于国庆前正式开业。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经过改造后,租金收入也大大提高。

经过改造,原来的村屋变成了一栋栋独立的别墅式民宿,每间房都是不同的主题,加上颇具“网红”特质的无边泳池和帐篷营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住宿“打卡”。何剑钦告诉记者,国庆期间可开放的民宿房间全部满房。

在何剑钦看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反而为短途游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休闲度假和康养型的旅游业态正在兴起,让特色民宿走出了不同于标准化星级酒店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长宁的生态环境很好,拥有稀罕的康养资源,这也为我们经营更多元化的‘民宿+’服务模式提供了基础。”他说。

有着这样的信心“打底”,何剑钦有了更具野心的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在明年暑假前,完成民宿项目二期的建设,开发多元化的特色服务,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住宿体验。

在长宁,和美季幻境小墅一样的特色民宿已有17家。同样在今年开业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不辞小住民宿。该民宿相关负责人王闻言介绍,这里的房间以水果命名,每个房间不同的服务和功能配备,加上屋外的多种休闲娱乐设施,给住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旅居体验。

产业活力

串珠成链打造项目风景线

特色民宿的兴起,为长宁镇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的产业形态,同样启发了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

新村村干部邓佩铭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新村村经营的农庄,目前已成为不少居民和游客的打卡点。邓佩铭计划,以房车营地为主题,打造集现代农业种植、生态化养殖、休闲采摘、绿色餐饮、亲子农家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出生于斯,成长于斯,今年33岁的邓佩铭,见证了新村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主干道铺设成沥青路面,房屋外立面整体打造,污水管网也重新建设完毕……如今,村里有了大型的文化活动中心,水上休闲栈道和旁边的主题公园,越来越完善基的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让村民们倍感幸福。

邓佩铭儿时记忆里的新村村却远非如此,“村里生活用水用电都不方便,环境也是脏乱差,留下来不过就是养几只鸡鸭、种几亩田,感觉一辈子到头了。”

过去这些年,他曾自驾车去过新疆和西藏,一遍又一遍的出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选择回归故乡。在他看来,如今的新村村就是他理想中农村的模样,“罗浮山脚下山清水秀,百合花产业兴旺,环境干净整洁,邻里和谐,宜居宜业。”

在旅游小镇——长宁镇,以新村村的花卉种植产业为代表,种植业曾是小镇农业的主要形态。长宁镇副镇长李志勇介绍,长期以来,长宁种植业发达,花卉、水果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种植面积广阔,产品产业多元化。然而,由于一直缺乏更具附加值的产业导入,联农带农作用并不明显。

改变发生在示范带启动建设后。短短一年多以来,设施蓝莓项目和朱顶红花卉项目相继落户长宁,通过引进新型作物,盘活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周边近80名村民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定向培训,提升农民的思维认识及专业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的新时代农村人才,打造联农带农富农的枢纽引擎。”李志勇说。

设施蓝莓项目负责人陈华成告诉记者,目前项目首期已进入栽培阶段,将于明年春节前后迎来首次收成。与传统蓝莓种植不同,设施蓝莓项目是通过大盆无土基质等设施实现的现代智慧农业项目,只需1年就可达到丰产,5年可实现稳产,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产量和产值都将实现倍增。

不仅如此,改种设施蓝莓后,地租由原来的每亩140元提升到每亩1200元,直接为村集体每年增加27.6万元收入。

示范带的建设,为长宁这个旅游小镇擘画了更广袤乡村振兴图景。“我们将继续做大乡村产业‘蛋糕’,以产业振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一同鼓起来。”钟健活说。

■访谈

长宁镇委书记钟健活:

坚守“为民造福”情怀

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乘着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东风,博罗县长宁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快。示范带启动建设以来,多个产业项目陆续落户长宁,不断夯实着乡村振兴的物质根基。

对于长宁而言,纷至沓来的新项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意识到,只有真正摸清城乡资源禀赋的底数,充分盘活资源要素,才能让示范带建设的效益发挥乘数效应,最大程度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农民增收。”长宁镇委书记钟健活表示,在产业振兴的驱动下,长宁将充分盘活调度城乡要素,在更畅通的要素流动通道中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同时,长宁镇全体党员干部将秉持“为民造福”的情怀,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

南方日报: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来,长宁乡村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钟健活:诚如大家所见,示范带启动建设后,带来了长宁乡村景观和产业形态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土地盘活等基础工作,对乡村路网设计、农房风貌管控、污水管网铺设、水域整治、公共场所标准、“三线”改造等进行全面提升,各村的村容村貌都焕然一新。

产业方面同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前长宁的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具有足够支撑力的支柱产业。近两年来,罗浮山智慧文旅康养示范基地项目、青云书室项目、设施蓝莓项目、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项目等特色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并稳步推进,开启了长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不过,在我看来,乡村振兴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人”的变化。这首先体现为干部队伍的变化——我们惊喜地看到,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投入了饱满的热情,他们扎根农村一线,到农田里去,到村民家里去,身体力行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细落实,夯实着每一项工作的群众基础。比如在每一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都有具体的领导干部包村包片,形成了“领导包村、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员带头示范,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往“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得到改变,干群关系更和谐了。在推进示范带建设的过程中,更是不断涌现出80多岁老者让院、群众无偿让地、村民齐力打通断头路等支持家乡建设的感人事迹,提高了政治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为乡村振兴装上了更强劲的“人气”引擎。

南方日报:在示范带建设的推动下,长宁镇如何最大程度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建设兼具本土特色和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样板?

钟健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生命健康制造业、绿色生态旅游业、美好生活服务业于一体的“三生”产业在长宁加速成形,探索出一条生态和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要把长宁打造成为罗浮山脚下的健康旅游特色精品镇。锚定这一愿景,我们充分放大长宁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等有利条件,做好乡村旅游业的“加减乘除”,打造了一批集旅游、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农旅文旅项目,打响“美丽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当前,我们正铆足干劲推动中央厨房冷链配送、设施蓝莓项目、朱顶红试种、军营置换地研学、博罗县委第三任机关旧址重建、美安里农业主题公园等项目,通过罗浮一号公路串珠成链,形成一条串联沿线自然景观、红色遗址、历史建筑、现代农业等的精品旅游线路。

事实上,不论是推进示范带建设还是更宏观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共享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更加注重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短板”,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舒适度。(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