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报告还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5月16日,民间外交专家,教育专家、全民国际力教育发起人、国颂教育公司创始人·富饶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期间富老师讲述了他长期从事民间外交的这些年里,“从帮助外国人提升“中国力”,到帮助中国人提升“国际力””的人生轨迹,为我国现有的中外交流和国际素养类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方案。

“每个外国人都可以通过中国的发展,找到自身发展的机会“,富饶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具备“中国力”。

富饶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外交,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富饶的长辈中,很多从事中外交流或教育领域工作,爷爷是一位教育家,东三省著名高中的校长。父亲作为大学外语教授,曾长期参与中外交流和爱国主义展馆的文献翻译工作,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母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参与中国在海外的电站建设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士来华,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富饶投身于民间外交,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帮助来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走近中国,爱上中国;后开办了一家为来华外籍人士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一站式服务和帮助的公司,至今已帮助外国友人上万人次,帮助和服务的对象包括了来自上百个国家,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年龄和行业的国际友人。富饶意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在多年实践中研发了一套方法,帮助各种不同类型的外国人快速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的衣食住行并融入当地。他将这套方法称之为给外国人的“中国力”教育。提升外国人的“中国力”可以提升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提升和中国打交道的能力,并通过中国的发展找到自己求学,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给外国人士进行“中国力”培训,富饶见证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从不理解,不适应,甚至抱有偏见,到了解,适应,融入,喜欢,甚至爱上中国,并在中国获得人生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 陪巴基斯坦朋友们游览长城 )

( 与来自非洲的朋友们友好互动 )

( 和各国友人齐聚一堂举行交流活动 )

“中国人应该有中国心,世界眼,国际范,全球爱,人类梦”,富饶发起全民“国际力”教育,提升全民国际素养。

富饶说,在从事民间外交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也经常需要帮助同胞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中外只有相向而行,才能携手共进。虽然中国人骨子里热情好客,普遍对外国人非常友好,但是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解和误会。富饶深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和提升国际素养。因此,富饶研究了大量的关于国际素养的国内外研究和教育现状,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诸如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GCED,跨文化交际,全球胜任力等相关教育;国内外有大量学校、组织以及研究机构都致力于此。在深入研究当前已有教育理论体系之后,富饶发起并构建了“全民国际力教育”,和当前已有的教育进行互补,把全球素养拉近到每个人具体的日常生活,具象化地帮助各年龄阶层人群甚至机构实现全球视野,全球素养,全球学习,全球生活,全球工作,全球交际,全球发展。富饶说:“当前的国际素养已经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每天必备的水和空气。”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外人员流动往来越来越频繁,每个中国人每天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活、学习和发展,只有拥抱世界,拥抱全球化,提升”国际力“,才能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国际力”教育体系里,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优势,做好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 外国朋友参与国际力课程研发 )

在2014年3月27日,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向世界阐明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句话给富饶很大的启发。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提出,要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强化构建“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大外事格局”,将教育对外开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强国建设、对外工作大局、国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进行谋划推进。3月17日,教育部专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座谈会。怀进鹏部长在会上再次指出,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并不断开拓的方向。要充分认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转型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办学,创新观念、制度和政策,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设立典型示范项目,开辟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新赛道。因此,国际力教育此时推动,恰逢其时!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则表示,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促进意识共鸣。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全球视野、掌握传播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精准划分受众,采用贴近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群体的叙事方式,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话语亲和力、舆论引导力,让受众听明白、听进去、有共鸣,从而增进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对我国制度的认可。( 完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