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五力”全开

在村里的小广场,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唱山歌;在乡村校园里,学生们提笔苦练书法技艺;在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室内,农村群众在农闲时读书看报,学农技知识……

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只有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在农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此,阳西县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宣讲课堂开在榕树下,将科普知识送上渔船,将传统山歌打造成为全新的宣教形式,有效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活力。

文化下乡接地气

足不出村乐享优质文化大餐

广东音乐联奏《赛龙夺锦》、粤曲折子戏《花田错会》、粤曲对唱《七夕银河会》……这些精彩的曲目不是在高大上的音乐厅奏响,而是响彻阳西乡村的小广场。日前,由阳西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县文化馆总馆承办的“百场戏曲”进乡村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在织篢镇石埗村举行。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乐享这份文化大餐。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阳西县年来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将文化惠民演出带到乡村、渔村,在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用接地气的文艺形式提高惠民文化普及率与辐射面。

据统计,阳西县通过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送电影下乡1656场次,受益群众每年超过9万人次。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方面,阳西县高效流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今年上半年已开展7次“送书下乡”,引导农村群众响应全民阅读号召。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渔民群众的宣传教育,阳西县还通过唱山歌的喜闻乐见形式,将扫黄打非宣传教育送上了渔船。作为阳江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阳西县山歌协会会长谭闰瑜在渔船上为渔民们演唱了自编自创的扫黄打非主题山歌,渔船上现场掌声不断。

“对我们渔民群众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溪头镇渔民林就表示,自己通过山歌学到了很多扫黄打非知识,能够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网络谣言等不良文化的侵袭。

文化设施建起来

“粤书吧”开进村里头

“请村民们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及疫情发生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织篢镇塘村村委会的“乡村大喇叭”响个不停,循环播放着普通话、粤语、阳江话等多种版本的防疫知识。

“村里用12个大喇叭进行循环广播,让每位村民都知道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和疫苗接种信息。”塘村村干部说。如今,遍布阳西县的2000多个“乡村大喇叭”,已成为打通乡村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乡村大喇叭”用方言讲政策,以乡音传党音,让宣传内容入脑入心。

年来,阳西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在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建设了3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并积极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阅读环境,阳西县探索建立“粤书吧”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提升图书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和服务水,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此外,作为该县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的林德宏艺术碑楼,也于去年建成开馆,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融入乡村生活。

除了乡村文化硬件水的显著提升,阳西县还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日前,以“塑说乡关情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阳西站”展览活动成功举行。此次展览不仅带来了反映农业农村题材的《肥年肥舞》《丰年》等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同时在沙扒镇渡头村、儒洞镇边海村进行展览,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高雅艺术。

文明乡风好起来

“一约四会”推动民风向好

年来,乡村文化振兴成为阳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原动力。通过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乡风民风持续向好向善。织篢镇鸡乸㙟村、程村镇红光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目前,阳西县155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其中,上洋镇上洋村、程村镇莲花村的村规民约入选全省优秀村规民约汇编。阳西农村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四会”组织作用,做到集体事务群众议、身边榜样群众评、陈规陋群众改。

在农村移风易俗方面,阳西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红白喜事管控工作,坚持“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会不办”原则。全县各镇及村(社区)“两委”、红白理事会承担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宴席报备制度,提前摸排掌握每家每户婚丧嫁娶情况,做到关口前移,抢抓主动权。

通过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乡村基层群众组织,村民们可以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进行评议。

“儒洞镇运用‘红黑榜’制度促进移风易俗,12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公示栏,每月进行一次评比,以正面激励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村民自觉移风易俗。”阳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该县农村坚决抵制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

■一线实践

乡村文化振兴

“从娃娃抓起”

“小鸟飞在树林里,鱼儿游在江河里,爱在祖国怀抱里……”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阳西县举行创建“乡村公益文艺学校”活动2022年上半年表彰会暨庆祝“六一”文艺汇演,小演员们大多是来自乡村学校的“农村娃”,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农村学生文化生活,今年3月以来,在阳西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县文联、县教育局组织书协、作协、美协、音协、舞协等10家县级文艺社团,以创立“乡村公益文艺学校”为契机,大力开展“文艺公益课”进校园活动。

“阳西农村文艺课程教学相对薄弱,县文联发挥文艺人才阵地优势,组织骨干人才将‘文艺公益课’送到乡村学校,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阳西县文联主席邵艳琳介绍说,“文艺公益课”破解了乡村学校艺术专业教师人才稀缺等实际问题。

通过“送课下乡”的形式,阳西县“文艺公益课”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常态化开展,“农村娃”可以免费学到书法、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城里小朋友的课后生活很丰富,还能学许多艺术课程,非常羡慕他们。现在我在学校也可以学艺术课程,感到非常开心!”塘口镇中心小学学生陈宝洳高兴地说。

目前,阳西县已创建“乡村公益文艺学校”10所,下乡讲授文艺公益课150多节,受益学生超过5000人次。(●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通讯员梁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