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办件冷热不均、办理效率不高怎么办?推进“马上办”改革工作、“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理事会星级管理机制等38项关键、引领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电动车产业如何快速发展壮大?创新推出一批自主改革事项,以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有效促进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扩大“好电车贵港造”影响力;农村有新房、没新貌如何做?探索“1+N”乡村振兴规划指导机制,让农村更宜居、环境更优美……

8月24日,贵港市港北区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一项项改革措施落地有声,一个个实招攻坚克难,一个个硬招破冰破局。港北区委书记黄英梅说,该区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重自主改革创新,打造一批改革“示范田”,破难题促发展,让改革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

A政策扶持服务创新

8月30日,位于港北区的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爱玛车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着组装电动车,7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日产电动车突破3000多辆。

该公司总经理方关民介绍,爱玛集团计划投资11.5亿元在港北区建设爱玛智慧出行产业园,企业能迅速发展壮大,多亏政府支持,在企业所得税、厂房租赁、人才引进等给予倾斜。今年1—7月,该公司电动车产量38.96万辆,同比增长15.6%。

港北区区长杨燕忠介绍,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改革,港北区大力推行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工作,推出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改革创新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招商体系、健全基础设施投入体系等一批创新改革举措,壮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

绿源电动车公司总经理戴燕青是作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的高级人才,引进到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的。在她的带领下,该公司今年新增电机自动装配线、塑件涂装车间、管材加工岛。戴燕青说:“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作为广西重点产业,正着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千亿元新能源电动车制造基地,我也将竭尽全力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电动车从产量上的‘大制造’走向质量的‘强制造’。今年1—7月,公司生产电动车26.72万辆,同比增长218%。”

港北区坚持政策定位与产业相匹配、综合施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完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贯穿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构筑起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政策磁场”。目前,100个新能源电动车企业通过柔引才等方式引进管理及技能人才209人,入库区内外行业优秀人才28人,较好地满足了本地需求。

在服务企业方面,港北区改革创新,与广西质检院合作建设新能源电动车质检中心,让基地实现从设计开发、产品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一站式”综合检验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能,提高产品生产效率。2019年以来,积极服务新能源电动车企业新国标资质认定,助力福帅、爱玛、欧派、钻豹、绿源、柳钢大菱6家电动车生产企业获得国家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目前,方泰、上马等品牌电动车获得国家3C认证。

欧派电动车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陈成说:“有了国家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企业产品得到国家行业管理部门的认可,对企业壮大有很大帮助。”目前,该企业的产品远销海外。

港北区按照产业链招商企业清单,重点对接十大电动车品牌企业、全国前十新能源储能电池企业等,引进核心零配件的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已入驻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配套或延伸项目,着力补齐产业链条,持续引入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实现链条从短到长。在港北区,电动车的配套生产几乎都能在产业园内实现“直供”,有效降低电动车企业的物流成本。

B规划先行乡村如画

“风貌一改造,整个屯都亮丽起来了。”对于风貌改造提升,港北区根竹镇根竹村大屋屯村民个个交口称赞。

“改造前,大屋屯很普通,改造后,大屋屯成了模范标杆。最大亮点是,在整体风貌的改造提升上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华信工程设计公司带队设计师黄荣仲对此感触颇深。黄荣仲多次到屯里实地踏勘,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充分征集村民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图纸,最终的设计实用美观,深得民心。

几棵老榕树下,砌上一些石砖,布设桌椅板凳,变成了村民休闲乘凉的好去处;屯里的两口鱼塘,清淤、绿化,再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加设钓鱼台后,摇身一变成了休闲垂钓池;竹林里设计绿化小品,泥巴地变成了绿草坪;农房外墙披上“新装”,一幅幅绘就着丰收、农耕等生产生活画面的墙体彩绘,与乡村气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乡村大发展,规划设计是基础。”港北区委常委、改革办主任覃露说。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规划,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而且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有利于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能积极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港北区在农村风貌提升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当数2019年制定的“1+N”乡村振兴规划指导机制,选取大屋屯作为指导机制的先行示范点,按照“先规划、再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原则,仅1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大屋屯风貌的改造大提升,实现华丽转身。目前港北区已在港城街道龙井村、樟村、富岭村岭底屯等全面推广“大屋屯经验”。通过“1+N”乡村振兴规划指导机制,着力推进乡村风貌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逐步推进保留田园风光的乡村小城镇建设。

“‘1’是港北区乡村振兴规划技术服务中心;‘N’包括乡村振兴专家学者,具备规划资质的设计院和其派出的驻镇规划设计师,政府有规划相关专业的领导干部,乡贤、企业家、老师、退休干部、群众代表、民俗研究爱好者、乡村工匠等。”港北区自然资源局局长郑榕介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由过去的“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让村庄规划更具有综合、实用与地域,推进乡村振兴。目前,该区第一批共65名乡村规划师已分配到港城街道和各乡镇开展挂点服务,覆盖率达100%,聘任的第二批共74名乡村规划师也即将下沉到各点服务。

今年以来,港北区乡村振兴规划技术服务中心的规划师们先后实地考察调研了中里乡山村、六田村,以及港城街道樟村、根竹镇泗民村、奇石乡福田村、大圩镇永福村、庆丰镇杨林村、武乐镇吉斗村等20个村屯,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规划布局图和效果图等,有力推进村屯改造和乡村风貌建设工作。

C重构模式全链通办

8月26日,市民罗钰昇在港北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社保卡申领业务,仅凭身份证几分钟就办妥了。“现在来这里办事比以前快多了,哪个窗口都能办,服务高效便捷。”罗钰昇说。

这是港北区率先推进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给群众带来的便利。以前,政务服务实行专科受理,窗口办件冷热不均,办理效率比较慢。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港北区率先推行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通过构建一个“无差别全科受理”大厅、搭建一个审批服务台、组建一支综合服务队伍和建立一套运行工作制度,建立“大厅一键取号、前台全科受理、后台同步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政务服务新模式。

港北区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局长滕海介绍,将原来按部门业务设置的45个“单一服务小专窗”整合为23个“全科大综窗”,前台工作人员精减66.6%,人均受理办件量由11.9件/天提升至35件/天,审批服务提速率达95.8%。同时,通过政务数据共享,电子证照信息共享、互认和调用,实现10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99.16%的事项可全程网办,45.57%的事项“免证办”,32个事项“零材料办”。“网上办、自助办、跨省办”等政务服务新体验带动企业群众的主动好评率提高至95%,群众到政务服务中心只需“进一门、到一窗、办百家事”。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廖婷婷表示,现在同一业务受理窗口数增加5倍以上,企业群众办事等候时间均缩短45分钟。

为破解企业群众因对政府信息掌握不全面、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不了解等导致办事多头跑、耗时间的问题,港北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全链条优化、全过程高效协同、全周期提升服务,绘制自然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导向图,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格局,重构办事流程编制全链通办“一件事”套餐,整合打包多个政府部门为群众提供集成服务。

滕海说,该导向图就是将群众从出生入学、到就业买房、结婚生育到退休身后要办理的事项,以及企业从设立、准营、变更、员工招聘到注销涉及事项一一展现出来,让群众办事“看单点菜”,不跑冤枉路,办事更省时。截至8月27日,港北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件量达22.42万件。(本报记者唐正芳通讯员陆宏夏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