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着力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培育产业品牌,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资料图)
地处武陵山区的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20余万农民工在外务工,其中从事吉他产业的农民工有3万余人。2012年,正安开始筑巢引凤,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013年,第一家吉他制造企业入驻正安并投产,开启了当地吉他产业的发展之路。
郑传玖是土生土长的正安人,以前一直在广州的吉他厂打工。积攒了多年吉他制造经验的他,2006年7月在广州市白云区创办了自己的吉他厂,看到家乡大力发展吉他产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后,便将自己的吉他厂迁回了家乡。
加速推进吉他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正安吉他”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业从单一的生产,发展为集销售、物流、培训、箱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正安县被称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和“吉他世界工厂”,正安吉他产量约占全球吉他产量的七分之一。吉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奏响了文化产业富民曲。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种文化载体来支撑。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文化振兴的形式和内容。
巩玉霞是巩氏草编非遗项目传承人。她生活在山东桓台的马踏湖畔,这里出产蒲草、芦苇、柳条等编织材料,素有手工草编的传统。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巩玉霞多年来扎根农村,和乡亲们一起充分利用湖区自然资源,在传统草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老手艺变成新时尚。
巩玉霞还与淄博市齐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几年来,她的企业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拥有200多名员工的编织类家居用品企业,解决了大量村民就业。她还对残疾人和老年人进行免费培训,并提供编织材料,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靠手艺增加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安徽多地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开展送戏下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活动,为广大村民送上文化大餐,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春节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乡村春晚。当地红色小板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村民们送上了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气势恢宏的女子龙鼓舞、独唱《咱老百姓》、少儿武术《龙的传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精彩上演,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推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传承发扬非遗项目、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振兴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