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余姚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该市已有201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有望从3年前的15.6%提升至32.8%。2019年的一次“摸底”,让余姚意识到“创新之痛”: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在宁波排第二,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排倒数第一。

“针对企业研发能力不够强、政府培育不够主动、服务不够精准,我们用三招补短板。”余姚市科技局副局长孙萍说。

研发体系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余姚于2020年出台《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同时,建设高水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等资源。

2020年,余姚设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团队作为其中一员,今年上半年与宁波中亿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测试台和诊断软件,解决了该企业产品难以提升轴承能缺陷检测精度的难题。

截至目前,余姚已有8家研究院集聚各类人才300多名,引进孵化“姚江英才”创业项目23个,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个,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打下要素基础。

有了科创的土壤,余姚既“育苗”又“造林”。当地制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方案》,市科技局与市市场监管、市税务部门打通数据信息,根据企业专利申请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情况,从底层挖掘高新技术企业的“苗子”,筛选对接形成高新技术培育库。今年,余姚申报的201家中有173家来自培育库。

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能力更要跟上。余姚的第三招,是通过精细化、数字化服务,打通企业申报难点堵点。

经过摸排,工作人员发现很多企业难以申报在于专利、账务等方面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于是专门成立服务团队。在国产大飞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永创电磁阀有限公司,服务团队发现该公司有几十项专利因未及时续费保护而浪费,团队对专利进行系统梳理,并规范了公司账务,帮助企业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今年3月,余姚开发上线了科技创新数字导航系统,一网集成国家、省、市、县四级125项科技事项、21个申报系统(管理台),打造“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型”专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企业“涉创新”事务的办理效率。

精准“三招”让市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余姚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完成技术交易额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88家。(记者王世琪全琳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