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句话的意思为: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2、出处:宋·苏轼《稼说送张琥》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3、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资料图)

4、白话释义: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5、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6、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辙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7、内容简介:《稼说送张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

8、此文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

9、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0、此文以“稼”作喻,使人于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到抽象的事理,生动形象,说理明晰透彻,又暗含作者的亲身之感,劝勉他人,感叹自己,至诚动人。

11、文章赏析: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

12、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

13、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

14、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15、”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

16、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17、紧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18、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

19、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20、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21、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

22、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

23、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

24、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