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亦可高光:朱彦军的诗意人生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柳娜李娟淑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努力过了,风雨过后必定有彩虹。”2月3日晚,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来自静宁的农民工朱彦军一举捧得亚军,在这人生中高光的时刻,他的感言朴实而诚恳。


【资料图】

这个结果,于他是惊喜,更是意外。

有人问,一个为生存奔波的农民工,可不可以拥有梦想;有人问,连高中、大学都没上过的人,敢不敢去大的舞台上挑战自己;有人问,当我们受到生活的辗压之后,心中的坚持还值不值得守候……

而这些问题,在朱彦军那里,都能找到答案。他从来都相信诗词的力量,诗词让人间充满才思和柔情,浪漫和温暖。

走向北京,走向心头的那抹微光

饱读诗书的朱彦军儒雅清秀,50岁的年纪,却有着轻盈洒脱的“少年感”。只是和他握手时,你才能感受到岁月和风霜的痕迹,那风霜不知在何时侵入了他的手背和手指,蚀刻的纹理清晰可见。面对突然到访的客人,他笑着,眼睛微眯,眼角细微的褶皱向外散开,尽显农人特有的淳朴。

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庄院,告别《2023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朱彦军又回归到简单而琐碎的农家生活了。为了迎接他回家,妻子陈玉玉早已把屋子的各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连花花草草都修剪了,整个屋子充满生气。唯一没有动的,是丈夫的书桌书柜里的那一大堆“宝贝书”,“怕整乱了,他找不到又要怪我了。”陈玉玉笑着说。

说起北京之行,朱彦军的嘴角充满幸福的回味,那段激烈的、让人心跳加剧的比赛过程让他迷恋。“醒着是诗,睡着是诗,不用生活琐事而计较,所有的一切都和诗有关,和心中的热爱有关,怎么能不美好呢!”

热爱诗词的朱彦军一直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粉丝,在他的影响下,每次《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时,全家都会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战。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精彩对决,他情不自禁也想站在这个舞台,和高手一决高下。去年,他报名参加海选,在手机答题通关后,接到了上央视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通知!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接到诗词大会比赛通知了,两年前他就通过海选,拿到通知,但因为家里要供养两个大学生,急需钱用,这个心愿被搁浅了。兴许是蜇伏在心中的那把火一直未曾熄灭,他渴望站在诗词大会舞台上的愿望在这刻格外强烈。

对于此行的结果,家人并不看好。父亲说:“你看那上面坐着的是谁?蒙曼、康震!都是啥实力!你再看每一场的选手都是啥实力?博士、博士后……再看看你,不但50岁了,还是个初中毕业,说白了就是扫了个盲。平常看书、看电视还要把字典放一边随时准备查的人么,咋上人家电视呢?这是背着鸡蛋去北京碰石头呢!”妻子说:“有那时间不如多挣点钱,两个大学生娃急用钱呢。”话这样说,行动上一点都没迟缓。妻子赶忙张罗着给他置办进京的两套“行头”,对他说,“去北京把你的梦圆了,我们也就不遗憾了。”

“北京,我来了!”风尘仆仆中,朱彦军朝着梦想出发。

玩命学习,每一刻都宝贵得像金子

“每天早起背诵诗词,和其他选手交流学习,中午进录影棚,凌晨三四点才收工。”参加诗词大会的日日夜夜,朱彦军心头像被点燃了一把火,有不自信,有紧张,更多的是激情和喜悦。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里集中了太多优秀的人才。

一个5岁的孩童诗词背诵量超过了500首;一个9岁的孩子凭借中阮弹奏在国际上多次获得大奖;一名宝鸡的刑警阅读面非常广,知识量惊人;一个北大光华学院的博士后,他是上季亚军,就冲着冠军来的;更有一个“大神”级别的选手,带来了一款自行研发的“火拼诗词”软件……

一生酷爱诗词的他,终于找到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帮助和点拨。有的选手向他推荐更优的学诗软件、小程序;有的选手教他分辨哪家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书籍品质更好;有的选手提醒他注意拓展性地全维度了解诗词创作背景……交流、学习,每一刻都是生命的成长和滋养。那是一份珍贵的情谊。

带给他教益的不仅是选手,更有央视的工作人员。

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原来他认为风光无限的央视工作人员,凌晨四五点了还在群里讨论工作,算一算休息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那种敬业程度,严重刷新了我过去的认知,原来他们风光的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并不比我们农民工少,甚至比我们在工地上还辛苦!”朱彦军说,央视工作人员的近乎完美主义的工作态度让他明白,凡事要做,就做到极致。

吟唱生命,收获生命中的高光

回顾朱彦军在《中国诗词大会》第5场、第9场以及总决赛中的表现,可谓功力深湛,精彩连连。

站在诗词大会第5场舞台上,朱彦军身着蓝色工装,手握话筒,目光炯炯,声音沉稳有力,在“画中有诗”环节中,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缓缓诉出,为自己和团队赢得了宝贵的分数,自己获评本场最佳选手称号。节目录制最后,他用“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一定好好学诗,一定好好赚钱,一定好好爱你”向妻子表白,更为他圈粉无数。

在诗词大会第9场舞台上,一路过关斩将的朱彦军显得愈发沉稳镇定。在“画中有诗”环节中,他果断答出了“黄州”这个地名。民间出题人张煜东用“羊毛毡”创作了一名在太空漫游的“航天员”,并用动画的形式将“航天员”的形象和诗词的蕴藉内涵巧妙相融,要求选手依照动画情景答诗。朱彦军略加思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便脱口而出,得到评委和观众连连夸赞,掌声响彻全场。飞花令环节中,飞的是“叠字”。朱彦军用“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等诗句从容作答,展示了自己深厚的诗词储备量。

总决赛当晚的飞花令环节,诗中要包含“酒具和数字”,难度系数极大,且看朱彦军如何给人惊喜?“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杯”“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一首首诗句脱口而出,势如破竹,进入冠亚军终极对决!

比赛过程中,有些问题让他烦恼。“因为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严重影响了现场发挥。注意了普通话发音,就影响了诗词对答;专注对答诗词,又发音不准,经常惹得工作人员着急上火。”谈起自己存在的问题,朱彦军略带遗憾。对他来说,还有最大的一个难关就是怯场。“生平第一次走上这么大的舞台,真的很紧张,心情一紧张就影响了发挥。”

有圆满也有遗憾。但台上,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和未曾黯淡的清澈目光,给了我们熟悉的感动。

做好榜样,收获儿女的出息

“作为一个平凡的农民工,不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但一定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朱彦军说。

空闲的时间,朱彦军都用来提升自己。每到一处打工地,当地最大的图书馆或书店是他必定要光顾的地方。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更多的书,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时,每每遇到好文章,他都会用手机赶紧拍下,等回到工地再爬到床铺上把它抄下来。他最羡慕厦门5层高的莲坂外书店,应有尽有,每次去逛都舍不得离开。空闲时他会在那里泡一整天,“只要待在书店,哪怕一整天不吃,也不觉得饿!晚上回到工地啃一口馒头都是香的!”他真诚地说。买不起书,每个城市的报刊亭和旧书摊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也买过不少盗版书。他感叹说,钱把人限制死了么!

干活的时候,他从来都不惜力气。朱彦军和曾经的老板袁根义至今仍保持着联系。袁根义最敬服这个干活泼实、肯使力气的清瘦憨直的汉子了。有次,他给工地工人结日工资,给朱彦军结了200元,给别人都是180元。有人不服气了:“凭啥我干了好几年才180,他才来几个月,你就给他结200元!”老板就让他们仔细观察朱彦军到底是怎么干活的,从此工人们服气了!

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朱彦军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长年在工地打工的朱彦军没图省事,把孩子放到老家不管,而是走哪把他们带到哪。他陪他们玩魔方、九连环、数字华容道这些益智类玩具,给孩子教唐诗宋词。但从来不给他们看电视,玩手机。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怎么‘涂’他,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榜样是一种责任,陪伴的质量是关键!”朱彦军说。

在女儿读完6年级,儿子上3年级时,为了孩子不再随他们到处奔波,影响学业,夫妻俩将孩子的学籍转回老家静宁,在县城租了间房,妻子陪读,朱彦军继续外出打工。

简陋的出租屋里夏天地板被雨水淹没,冬天则结的是冰。小小一间房,摆着一张高低床,供母子三人居住。坐在床边,头一抬就碰到头顶。心疼他们的艰难,朱彦军决定买套楼房,手头没钱的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从几十块、几百元、几千元、到上万元的借。一行行写着债主名和欠款数的笔记本翻了一页又一页。就这样,终于凑齐了30万元,买了个二手楼房,让妻子、孩子从此能够安心地生活、学习。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那份发自心底的爱。

“爸爸舍不得花钱,舍不得为自己买书,却特别舍得给我们姐弟俩买书,且都是正版书。”女儿朱灵说。儿子考上大学后,平时“吝啬”的朱彦军,一下子花了5000元给儿子买了笔记本电脑,又买了一部4000元的手机,以资奖励。

儿子朱保行如今在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专业,女儿朱灵已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目前正在攻取研究生学位。

诗意如同庄稼,在他这里收获了荣光,也收获了儿女的出息。

当好爱人,夸她赞她处处言听计从

“他那么优秀,对我还这么好!”提起丈夫,陈玉玉眼里全是敬佩。她说,丈夫虽然一看书连锅里煮得啥都不管了,但不代表他是一个书呆子,她有些累的时候丈夫就扔下书甩开膀子干家务。

当着记者的面,两人互相夸赞,不经意地撒了一波“狗粮”。

“在这村上,我媳妇是持家的一把好手,也孝顺老人,家里家外的活,不但干得好还干得快,心也细!村里的媳妇女子没人及得上,这是大家公认的,你可以去打听!”朱彦军有些骄傲的说。

陈玉玉不识字,起初对诗词不感兴趣,但为了陪丈夫,只好硬着头皮看《中国诗词大会》,没想到越看越入迷,如今也背得几首诗了。陈玉玉喜欢唱戏,朱彦军就一句句照着台词教她,每逢村上唱大戏,她登台一唱就是主角。

大家“打趣”夫妻俩,一个“诗词秀才”却对一个不识字的媳妇儿言听计从。

“除了不太会读诗,其他事情还是媳妇厉害。媳妇生存能力特别强,只要今天这里的工程干完了,明天出门她就能找到继续干活的地方。而我不行,转一周时间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还有,媳妇干活人麻利腿脚勤快,认真操心干活质量好,一年365天,老板们抢着打电话叫。每年一直要干到腊月三十老板才不得不放人,工资也比相同的工人高……”朱彦军夸起媳妇来“滔滔不绝”。

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爱情,隐藏在朴素平凡的细节里。

感念师恩,给了少年追梦的勇气

朱彦军生于1973年,从小他对诗词就有兴趣。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每月工资只有30元,但他舍得给孩子订报买书。《少年文摘报》《语文报》以及诗词类的各种书籍,陪伴了朱彦军的整个童年。

“我喜欢学语文,不喜欢学数学;我喜欢诗词这样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不喜欢长篇大论的‘且听下回分解’。”爱看书爱读诗词的朱彦军,最早的诗词起蒙来自于父亲,给他最大影响的人是初中语文老师李植林。

“遇见李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他很厉害,爱好文学,经常在全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我很崇拜他。”在李植林老师的影响下,朱彦军写了一篇《搭车》的文章,发表在了《四川中洲文艺》上。“我写的文章不仅刊登出来,还拿到了稿费。”朱彦军非常的开心,这是对他的鼓励和肯定。

初中就外出打工的他,对于自己当年辍学的经历还是耿耿于怀。“那时候同村的少年不上学就打工了,一到年底回来,说他们每个月能挣一两千元,我心里很羡慕,虽然父亲上班,能供得起我,但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偷偷跟上打工去了!”朱彦军语气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打工生活的艰辛,远远超出了尚未成年的朱彦军的认知,年少时对于城市的美好想象,在他拥有第一份工作时就被击得粉碎。换过多少工作他不记得了,一次次失业,一次次推销自己。面对困境,他想办法克服;面对阻碍,他迎难而上。“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朱彦军说。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在冰冷的工厂流水线边、在简陋的异乡出租屋里,他一遍遍咀嚼着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苏东坡等著名诗词作者的璀璨诗文,在充满挫败感的生活中,找寻治愈的力量。

流量之下,他只想做最好的自己

很长一段时期里,那些泛黄的诗词集,似乎已难以勾起人们的兴致。即便是追星,年轻人也更关注网红与流量艺人。在繁忙琐碎的生活中,太多人丧失了感知诗意的能力。

而身着蓝色工装,眼神明澈的朱彦军,用那些美好的诗词,在这个初春的夜晚照亮了我们,点燃了我们。

从农民工到诗词大会全国亚军,朱彦军在很多人眼中实现了“逆袭”。

这两天,成为流量担当的他,电话早已成了热线,亲友们陆续打来电话恭喜,不断有陌生人发送请求想要添加他的微信,甚至半夜三更也有抢新闻的敬业媒体来电,平凉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朱彦军”霸屏……

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静宁县,提前安排教育系统组织全县学生于2月2-3日准点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第9、10场播出情况,为朱彦军打CALL,同时希望能激励全县学子形成浓厚的国学和诗词学习氛围。

面对突然的“走红”,朱彦军始终保有平和的心态,至于今后的发展,他很清晰。“上央视绝不是学诗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和其他选手的交流沟通,让我领悟到自己学诗的问题,以前只是死记硬背,停留在个人对诗词意境的欣赏层面,和来自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渴求,从来没有触类旁通地多层次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从这次上央视开始,能够重新出发,在余生做最好的自己。”

“地阔天长溪壑盈,风高路险若为情,弦歌莫道天涯远,更向青山那畔行。”只要人类情感还在,诗词就不会消失。此刻,向为平凉争得荣誉的朱彦军致敬!向每一个心怀诗意梦想的人致敬!

那些认真生活,吟唱生命,无论身处何处,都努力追赶春天的你我他,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最浪漫的诗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