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的甘肃密码
——从凉州区农田建设看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庄俊康
过去一年,甘肃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量1265万吨,增加33.5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两次荣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近日,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议暨春季农业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凉州区召开。会前,与会代表观摩该区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揭开了甘肃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密码。
新技术推进良田粮用
走进韩佐镇小麦新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连片平整的高标准田地里,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春小麦已经探出了头,一片翠绿。
凉州区农技中心主任韩梅介绍,示范基地为202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区,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主要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后茬复种娃娃菜、绿肥、饲草等作物实现粮菜倒茬、一年两收,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收入,较常规小麦种植亩均增产7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该示范区域内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药剂拌种、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浅埋滴灌、干播湿出和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关键技术,实现施肥、播种、铺管全程机械化作业,提升种植水平,促进节本增效。
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评价,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亩省种10%、增产20%、节肥30%、节水50%、省工60%,为确保一般耕地多粮化、永久农田主粮化、高标准农田全粮化和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今年,这项技术将在全省推广面积30万亩。
粮食丰收的密码在科技。我省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进了传统耕作模式和生产技术,做到“藏粮于技”。
粪肥还田为农田增“肥”力
观摩团来到谢河镇武家寨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平整的梯田地里,十几台撒肥车来回穿梭,均匀的将腐熟好的农家肥抛撒到田地里,机械替代了人工撒肥。
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副站长郭世乾为与会代表详细讲解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粪肥还田模式和实施效果。
我省是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17个省份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试点省份,自202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支持1.2亿元资金,在凉州等12个县区开展粪肥还田工作,每县每年补贴1000万元,主要在瓜菜、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上完成10万亩粪肥还田任务。
在项目实施中,我省创新了种养加、粮草畜、粮畜经、畜沼粮、畜沼菜等五大循环模式,构建了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还田、规模养殖场集中统一腐熟还田、小型养殖场简易快速腐熟还田、分散养殖户各自腐熟还田、沼气生产沼液还田等五大还田机制。
去年,凉州区武南镇下中畦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地块上,通过种养循环增施腐熟牛粪1吨以上,减少化肥用量10%,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在肥力提升的同时,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增产效果相当明显,总体上亩节本增效在80元以上
郭世乾介绍说:“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了全省有机肥年施用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有力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全省农业可持续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北斗导航”引领农业精细化种植
放眼武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各类现代化机械来回穿梭,机声隆隆,与会代表们现场感受到的是新农机带来的“科技范儿”。
在现场,北斗导航辅助无人驾驶拖拉机只要设置好路线,机械就能自己前进、转弯等工作,实现精准作业。
蔬菜移栽机也是这次现场演示地一大亮点,机械驶过,蔬菜苗整齐地栽到了地里。与会人员被现场天上飞的植保无人机、地上跑的各类“智能农机”吸引着。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介绍,凉州区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用结合,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和农机租赁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大型大马力、复式多功能、全程机械化、高端智能化的态势,粮食和特色产业发展装备支撑持续夯实。
本次现场展示的100多台(套)机具,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管收和农田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多环节生产机械,大部分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实现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作业,助力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