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erpoint全球乘用电动车车型销量追踪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乘用电动车总销量超过1020万辆,第四季度销量年同比增长53%。其中前三大电动汽车市场分别是中国、德国、美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64万辆,同比增长89.5%。另据人民日报,韩国、巴西和智利去年电动汽车新车销量分别同比增长72.7%、41%和106%。
《华尔街日报》表示,在全球新车销量同比下滑1%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销量实现了强劲增长。不少国家的电动汽车发展提速,电动车正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渗透市场,其趋势似乎已不可阻挡。
然而很多人注意到,新能源车当前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先是去年1月到4月经历了一波调整,随后暴力反弹50%,接着是8月见顶,开始第二次调整。年初有一次小反弹,幅度达12%,后又开始震荡下调,直至现在。
目前市场对电动汽车所在的新能源板块,分歧较大,有人预料新能源大势已去,有人分析新能源刚开始起航。在前者看来,新能源属于周期股,2020年和2021年定价已经很高,超出预期,且中国电动车渗透率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如今整个产业链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资金将抛弃新能源。而后者认为,2023年将是新能源革命的元年,这几年的扩张只能算是热身,就算在黑天鹅不断的2022年,新能源也涌现不少黑马,当前新能源预期最低、估值最低,随着经济复苏,有望出现戴维斯双击,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赛道。
电动汽车领域是新能源板块中市场分歧较大、股价位置较低的一块,但其实所谓的“分歧”,是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结论,是对行业不同侧面的分析。电动汽车领域有分歧,也有趋势性机会。
一方面,政策层面的支持将会持续,3月1日,工信部表示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目前各地都在出台刺激新能源车消费的相关政策,中长期利好新能源领域。
另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担忧,有人提出电动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用户对电池存有顾虑等。缺陷掣肘是每一个技术发展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所在。充电桩新基建会进一步发展,公共充电网络服务质量会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生态会越来越多元,这些未解决的痛点是挑战,也是未来的利润所在。
再者,虽然中国的电动车渗透率增速放缓,但全球的电动车渗透率还处于低位。从产量而言,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并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具有强劲的交付能力,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出口的提速可引证这一结论。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车出口7.9万辆,占乘用车出口总量的31%,延续去年四季度强势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已正式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二,仅次日本。如果把中国定义为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其发展空间巨大。
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指,电动汽车渗透正在急剧上升,到2035年将达到关键节点50%,到2040年占比上升至61%,电动车销量将飙升至约7300万辆,行业利润也将大幅增长。高盛预计:全球汽车行业的营业利润将从2020年的315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4180亿美元,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利润池将大幅增长,从20亿美元增至1330亿美元。并且,高盛认为,新的技术突破将成为克服通货膨胀、电力价格上涨等短期逆风的关键。
2023年,金融市场摩拳擦掌,复苏是共识,方向是分歧。然而就算是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也会存在或没落或被淘汰的夕阳细分领域。希望投资者的信心从2022年的下跌记忆和回撤危机中复苏,在有政策支撑、有发展空间的新能源领域,把握住具有定价权、潜在盈利能力优秀的标的,规避掉壁垒不高、业绩增速面临压力的品种,让自己的投资业绩,随经济一起“复苏”。
风险提示:补贴退坡影响销量,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贸易摩擦阻碍出口,地缘政治,无人驾驶技术获突破进展。
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盈亏自担。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作者简介:
麥光耀博士,中、港金融企业家,拥有逾20年金融业的经验,创立了多家财富管理、投资及保险公司,参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工作。近年专注于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投资于跟初创及独角兽相关的企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