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海,潮涌新城。
设立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的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近日正式签订了首笔订单。这标志着,历经8年建设的华侨试验区,不仅打通了快速通达全球的企业专用数据通信线路,更打开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时间回到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试验区,要求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8年来,拓荒试验成了这个国家级功能平台的初心和行动。从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华侨板”,到探索建造全国首例填海造陆区综合管廊,再到落户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华侨试验区践行先行先试的使命始终坚定有力,步履不停。
如今,面向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华侨试验区扛起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职责,扬帆起航,向海前行。
新起点——
“信息高速公路”直通全球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长达16公里的东海岸大道人头攒动,许多汕头市民在这里赏月。在这里,向东延伸的海面一望无际,风光旖旎;向西填海的新城蓄势待发,充满朝气。
在东海岸大道穿过的新溪片区,14.54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曾创下全国纪录。该地下综合管廊承担片区水、电、通信、燃气等必需资源的供给与循环,由三纵三横6条管廊组成,设计有电力舱、水信舱、燃气舱,俨如一条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
这是华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行动缩影,却只是拓荒探索路上其中一个先例。从地下转向地面,设立在此的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更搭建了一条直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率先打开汕头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大门。
2021年10月,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在华侨试验区设立。该项目位于深汕数字科创产业园,规划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区、粤东核心节点机房、综合通信机房等。
如今,经过数月加快建设,该项目已交付使用,具备了跨境的高速链接、境外分支机构组网、跨境网络访问加速、跨境系统灾备、境外云资源链接、境外IDC资源等功能。日后,汕头国际通信业务不再需要经过广州迂回汕头,传输距离比以前缩短约1200公里。
数字世界,分秒必争。传输路程越短,就意味着数据延迟性越低,数字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多。
“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成运作,让我们具备更强的数字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表示,华侨试验区设立8年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从前期集中建设传统基建,到如今数字赛道上的新基建申请获批,华侨试验区全面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刘俊毅说,目前华侨试验区已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总部经济、特色金融、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四大核心产业,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将依托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枢纽作用,助力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从昔日填海滩涂,到如今投资热土,华侨试验区向海而望,蓄势待发。
新探索——
招商引资打造产业新高地
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运营使用,为设立8周年的华侨试验区带来了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如何变“先机”为“先行”,则是下一个8年的关键开局。
“我们第一时间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和管理办法,为数字经济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刘俊毅表示,为充分发挥跨境通信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并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今年7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就委托中国信通院编制印发《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产业发展和政策创新规划》(下称《规划》)。
据了解,《规划》分析了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明确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提出,华侨试验区要优先发展跨境电商、对外医疗援助、在线教育、跨境金融、跨境物流、大数据、特色互联网及软件服务业七大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规划》还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到2023年,特色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和孵化一批高精尖企业,打造粤东地区数据跨境流动先行示范区;到2025年,华侨试验区特色产业集聚并形成规模,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0%。
除了对产业发展和政策创新进行统一规划,如何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进驻,也成了华侨试验区打造汕头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的关键。为此,华侨试验区印发了《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关于加快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试行)》(下称《办法》),重点对互联网数据服务型企业进行扶持。
《办法》提到,鼓励符合规定的互联网数据服务型企业引荐其业务关联企业落户华侨试验区,对招商引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招商引资奖励:所有被引荐企业上一会计年度税收合计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的,自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起5年内奖励互联网数据服务型企业,最高奖励额度为被引荐企业享受地方直接经济贡献同级财政补助奖励后剩余部分,前3年按照剩余部分的100%进行奖励,后2年按照剩余部分的50%进行奖励。
“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通过已落户的数字服务企业,吸引他们的客户也落地华侨试验区。”刘俊毅打比方说,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好比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路上行驶的车辆可能来自不同城市,希望逐步发挥华侨试验区的独有优势,把这些车变成本地车牌,也就是将优质的数字企业本地化,形成数字特区核心区。
从昔日发力基建,到如今集聚产业,华侨试验区向海而生,抢占先机。
新局面——
筑巢引凤重点发力跨境电商
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席文,是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一名创业者。每次在大厦饭堂排队用餐时,他总会感慨:“3年前刚入驻这里,周边没什么人,每天我们都要为去哪里吃饭发愁。”
创业沃土,一日千里。如今的人才大厦已成为华侨试验区一个重要的创业创新平台。在这一环境下,席文的团队也从最初2个人,成长为一个10多人的创业公司。“这里有租金优惠、政策扶持,还有资源对接,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发展上。”
基建先行,政策引领,“凤凰”陆续飞来。
今年7月,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会上,国内19家企业与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进行数字产业项目合作签约,总投资达315亿元。
在全球建立约20个云数据中心的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落户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已在华侨试验区建成了传输机房并实现试运行,同时计划开展面向东南亚的云计算业务。
“汕头的海底光缆可直通东南亚,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主要用于疏通面向东盟、亚太地区的数据通信业务,这是我们公司业务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撑。”该公司副总裁郑义十分看好华侨试验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
专注于提供互联网通信服务的深圳中联睿新科技有限公司,也于近期落户华侨试验区。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裴斌介绍,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汕头海底光缆的低延迟性、高稳定性不仅能够提高信息覆盖能力,更有利于形成一个信息传输“中转点”,打通区域经济往来。
目前,该公司已与深圳、广州等地的跨境电商协会对接,了解客户需求,做好服务方案,力争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汕头开展业务。
而更早之前,立讯控股(广东)有限公司在华侨试验区竞得汕头首宗新型产业用地(M0),计划投资50亿元兴建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基地。华侨试验区以该项目为着力点,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推动广东移动AI创新应用中心、粤东5G创新研发运营中心建设,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汕头有出入口局,有海底光缆,现在还有海上风电等核心资源要素,我们将以数字经济为纽带,从贸易到算力,再到能源形成经济循环,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刘俊毅表示,在华侨试验区设立8周年之际,SD-WAN网络将解决传统网络技术存在的痛点,为数字企业落户和开展业务提供更多的便利。
刘俊毅说,作为全国唯一兼具华侨和文化的功能性平台,华侨试验区将依托数字新基建,重点发力跨境电商和流媒体,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海外侨胞讲好中国故事,让新一代海外侨胞感受到祖国的变化,撬动汕头海外侨资源,激活侨经济,奋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从昔日对外开放,到如今直通全球,华侨试验区向海前行,厚积薄发。
一线走访
华侨试验区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
“一站式”“管家式”平台惠企赢商
专人跟进,专事专办,开通绿色通道,业务当天办、当天结……这样高效的办事效率,近年来已成为华侨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的常态。
当前,华侨试验区俨然是汕头数字经济投资的热土,如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既是提升服务效能所需,也是蓄势赋能的内在要求。华侨试验区坚持“一切围绕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的招商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聚焦行政审批、税务服务、融资对接、股权托管、产业基地等领域,打造“一站式”“管家式”服务平台。
党员带头专人跟进▶▷
一企一策提供精准辅导
今年7月,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华侨试验区与19家数字企业达成超300亿元的产业项目合作。
这边厢合作刚达成,另一边厢服务随即对接,大会期间,华侨试验区联合税务部门,与合作企业的代表开展面对面座谈,围绕政策落实落地、企业注册登记等话题,问计问需、畅谈感受、共话发展。
座谈会上,合作企业代表纷纷就落户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跨境电商税费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详细咨询。针对企业代表提出的“心声”,龙湖区税务局工作人员现场答疑解惑,并承诺提供全周期的“店小二”服务,对企业落户的需求精准对接,为企业排忧解难。
“聚焦数字经济新赛道,我们推出‘首席联络员+专业团队’方案,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华侨试验区税务联络服务组,一企一策助推华侨试验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汕头市龙湖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耿表示,该局聚焦数字经济,积极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出“数字经济重点企业税费专属”服务,为企业立项落户提供精准辅导,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同时,龙湖区税务局还组建“税务青年助侨团”志愿服务队,聚焦华侨试验区数字企业和数字项目建设、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上门辅导、调研走访,助力企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规范发展。
无独有偶,高效的政务服务效能,也体现在企业注册落户的速度上。
2021年,立讯控股(广东)有限公司在华侨试验区竞得汕头首宗新型产业用地(M0)。随后,其下属子公司泰睿创新科技(汕头)有限公司也在华侨试验区注册成立。
为加快项目落地,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专人跟进,专事专办,开通绿色通道,在揭牌当日即帮助企业办理完成《土地成交确认书》《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投资备案项目证》等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创下华侨试验区审批的最快速度。
而更早之前,汕头腾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汕头华侨试验区注册登记,申报当天即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腾讯在粤东落户的第一家公司。
“我们向企业作出‘立等取证’的承诺,通过简化流程,做到当天办、当天结。”汕头华侨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负责人、汕头市优秀党员陈焕艺表示,为优化营商环境,华侨试验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靶向招商和精准招商,促进优质项目落地。
走进华侨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这里不仅设立了“党员先锋岗”,还设置有华侨华人专用服务通道,实行“周六不打烊”工作制度。据了解,今年截至7月底,政务服务大厅受理完成审批事项548件。
多措并举先行先试▶▷
积极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
除了提高办事效率,华侨试验区在探索试验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政策供给,持续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2020年6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4月,省政府下放“8+1”省级行政职权,为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2021年11月汕头市人大出台实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为华侨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对此,华侨试验区先行先试,积极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着力打造亲商惠商的一流营商环境,制订实施《关于促进华侨试验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华侨试验区关于扶持“华侨板”挂牌企业优惠政策》《华侨试验区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产业准入资格认定细则》等10多个优惠政策措施。
据了解,华侨试验区持续兑现现有企业奖励政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加快制定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扶持配套政策,争取华侨特色人才和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力度吸引全球数字领域头部企业落户华侨试验区,以头部企业的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打造高端化新兴产业链,进一步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发挥华侨试验区“政企直通车”工作服务机制作用,多渠道听取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为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华侨试验区把招商引资工作和市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相结合,及时收集、解决企业落地、经营存在的困难和诉求。
此外,华侨试验区承接“8+1”省级行政职权,将省、市有关行政职权全面入驻华侨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和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线上服务窗口,实现“线上线下”24小时审批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8月,华侨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共开展政企沟通活动共163次,对接企业217家次,解决企业诉求201宗,切实解决企业招商引资、登记落地、经营发展等困难和诉求,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我们为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项目对接、落地审批,到项目落地后的融资对接、股权托管等进行全过程跟进,做好全链条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高效的‘试验区速度’。”刘俊毅表示,站在8周年的新起点,华侨试验区将继续强化招商链式思维,积极打造招商2.0模式,用心用情用力把企业的事情办好,增强企业落地发展的信心。(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 通讯员陈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