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翻开时间的卷轴,以十年为尺,能看到怎样的梅县区?

园区内,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百亿产业集群正加快构建;乡野间,农村旧貌换新颜,三产融合脚步加快,美了乡村富了乡亲;城区里,一批批关乎群众“吃、住、行、文、卫、教”的民生项目滚动实施,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成为了现实……“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蓄势待发。

踏上新征程,发展仍是梅县区回应时代之问的最有力回答。当前,梅县区正按照中央、省、市部署,以“三新三城”为目标,抢抓机遇、接续奋斗,以发展之“实”书写苏区之“兴”,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板。

奋斗岁月

“实”字为先培育壮大“2+1”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6月,总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能电解铜箔项目在城东镇上坑村动工建设;8月、9月,白渡嘉元科技园一期1.5万吨、二期1.6万吨高能铜箔项目接连投产;此外,嘉元科技梅州坑工业园区5万吨项目已完成场地整,正有序推进建设。

上述总投资160多亿元的项目全面投产后,仅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铜箔年产能便可达20万吨,产值可达200亿元以上。以其为代表的铜箔产业的逆势突围,折射出梅县区狠抓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梅县区坚持“产业兴区、项目为王、企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一手抓增资扩产,一手抓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壮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百亿产业集群。

目前,全区铜箔在建产能11.6万吨、拟建产能7万吨,现有产能5.6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8.1%,已跻身国内高端锂电铜箔生产第一梯队;装备制造方面,轮毂—车轴—半挂车整车生产的汽车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智能家电产业发展同样蹄疾步稳,欣桐科技、庆达科技项目建设连连跑出“梅州速度”。

项目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在推动“老字号”企业增资扩产、向“新”而行的同时,梅县区着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完善招商图谱,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今年以来,梅县区已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250.5亿元;正在洽谈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67.49亿元。

大批项目看好梅县、投资梅县、扎根梅县,大批企业逆势持续增资扩产,这份底气和信心来源于梅县区“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的优质营商环境。

“我们始终坚持资源跟着项目走,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打粮食’的项目集聚,先后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及主导产业招商若干措施》《产业集聚地招商引资管理办法》《产业集聚地工业项目整土地费用补贴办法》。”梅县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或年纳税5000万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该区还将以“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坚持“实”字为先,用心谋项目、用情招项目、用功推项目,以项目促投资、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增后劲,梅县区正朝着“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目标坚实迈进。

“兴”字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秋意渐浓,“柚”见丰收。

在梅县区白渡镇赋梅村雷公岌,沿着柚树夹道的小径登上山头,千亩柚林尽收眼底。柚园主人宋锦付、宋昭父子正分工合作,忙着摘果装车。“如今短视频台带货日益火爆,年轻人就要敢闯敢试,让好柚子卖出更好的价钱。”今年是宋昭回乡种柚的第九个年头,与父母共同管理着1600多株柚树,“外出务工不是唯一出路,乡村同样大有可为。”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农业大区,梅县区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立足于此,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梅县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坚持产出思维,在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实施“两园一轴四片区”发展规划,做优畜牧水产、蔬菜、叶等传统产业,做强梅县金柚、梅县绿茶等优势产业,全面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

认准就干,久久为功。

梅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金柚”品牌价值11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茶叶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一块块“金字招牌”落户,成效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93.25亿元、比增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高于全省、全市均水。尽管如此,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连农带农辐射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问题导向,靶向攻坚。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梅县区已有初步突破,今年,国内首条柚苷生产线在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园区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2.5亿元,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增收致富。

坚持“兴”字为要,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梅县区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振兴为全面振兴发展打下坚实支撑。

“民”字为本将群众美好期许变为现实

“坑坑洼洼的烂路变成了崭新的柏油路,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小公园。”家住古塘村茶仔园的赵丽华欣喜地发现,这座小城正悄然发生变化。

茶仔园外,越来越多梅县人与赵丽华一样,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变”与“新”。

梅县区文体中心、粤东医院、梅县外国语学校、红星美凯龙梅州商城、天虹购物中心等拔地而起;剑英大道延长线、进城大道、公园南路等主干道建成通车,困扰市民出行20多年的人民南路断头路全线贯通;一批市政道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公共厕所等得到改造提升……

回望过去十年,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一批又一批民生项目接连落地,城市提质扩容脚步不断加快,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成为了现实。

去年,来自粤东医院的专家在位于松口镇的梅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内,为70多岁的沈阿婆进行了右侧内、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顽疾。当天,专家们又为80多岁的张大爷进行第一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无须长途跋涉,无须漫长等待,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得益于梅县区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深入。

仅过去五年,梅县区就新建、扩建13个镇级卫生院、309家村级卫生站。此外,粤东医院晋级“三甲”、入选省高水医院建设名单,中医院、妇保院则晋级“二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教育方面,梅县区同样是不遗余力。五年投入7.24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7570个,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问题。

坚持“民”字为本,梅县区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赓续奋斗

以“六个聚力”打造“三新三城”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镌刻深深的印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带领全区上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回望过去十年,看到的是踏石留印的痕迹,春华秋实的收获,产业的兴起、生态的向好、基础的夯实、民生的改善,无一不赋予梅县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迈向新征程,梅县区将以“三新三城”为目标,着力构筑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粤北生态发展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加快建设产业新城、文旅名城、幸福之城,打造生态惠民富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

蓝图既定,行则必达。

未来,梅县区将以“六个聚力”为具体实践路径,久久为功抓落实

——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11115”产业集群,梅县区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构建开放体系,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梅县区将充分发挥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叠加优势,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实现“三进一出”。

——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山区农业现代化样板区。梅县区将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创建广东乡村振兴新典型。

——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梅县区将坚持文化引领、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旅游名城,擦亮“红色苏区”“文化之乡”品牌。

——聚力推动城乡提质扩容,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坚持以人为核心,梅县区将全力推动城市有序扩容、城区全面提质、守好绿水青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幸福之城。梅县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冯森达王雅曾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