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规范、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的管理机制,到2025年末,实现住院患者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负性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等目标。

《方案》从术前、术中、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出4个方面15条具体举措。在术前,医疗机构要围绕手术风险、手术人员能力、患者风险加强评估与管理,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并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地降低手术风险。对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严格核实术前药物应用情况,防止出现意外。在术中,医疗机构要围绕手术设备和设施、手术人员及环节、患者与手术过程等核心要素和环节加强核对核查,防止出现差错,保障手术安全。避免出现计划手术医师与实际手术医师不一致的情况,保障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含第一助手)和麻醉医师全程在场。在术后,医疗机构要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即时评估、恢复管理、出院指导等方面工作,尽可能消除术后安全隐患,保障患者术后康复。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早期康复、心理治疗、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促进术后患者康复。《方案》要求医疗机构优化手术服务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手术室使用情况,及时动态调整手术室排台,提高手术室资源分配合理性,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谱变化,手术的种类和方式也不断变化。持续监测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开展的手术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良,手术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包括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在内的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