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如何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日,以“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参与”为主题的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22)在广州市黄埔区召开。

年来,黄埔区扎实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完成图书馆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国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总分馆制建设的“黄埔模式”。当天,黄埔区发布了广州市首个“图书馆之城”品牌——“埔书房”,标志着该区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图书馆遇上产业园区

社会力量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活力

本次研讨会设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力量参与”主题各抒已见,为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社会力量参与是当今我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需要有相关政策规范和促进。他认为,发展普惠非基本文化服务,既要防止公共文化服务完全政府路径依赖,又要防止社会化发展成为政府事权“推责任”和“甩包袱”的借口。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配套的政策,需要全面推进全要素全链条构建相关政策的支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共文化社会化的引擎是政策与标准,完备的标准体系是公共文化社会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柯认为,社会图书馆是专业化的机构,社会力量参与要有国家队保障,未来建设要以专业化为前提,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从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三方面来衡量和发展。

“当图书馆遇到产业园区,我们碰撞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在碰撞和探索中展示了黄埔区先行先试的勇气和灵活应变的智慧。”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靖表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使三者能通过合作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她认为,黄埔区产业园区的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文化库的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创新了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的运营模式。

加大服务力度广度

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年来,黄埔区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实现图书馆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全国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总分馆制建设“黄埔模式”——由政府提供图书资源、数字资源以及部分启动资金,企业配套投入场地、资金开展图书馆建设,撬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该模式还被列为黄埔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样板并获全省复制推广。

“黄埔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一直在创新,与其他地区社会力量参与不同的是,它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基层的每个角落,搭建了好的台,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发展机遇和空间,实现了双赢,这个模式是广州市乃至全国都可以复制和借鉴的。”程焕文表示。

据了解,黄埔区在全国创新制定相关政策,对新建面向公众开放艺术馆、图书馆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疫情之下,该区再次创新开展“一次疫情补助发放”工作,给予各社会力量分馆一次财政拨款补助,有效保障社会力量分馆的正常开放,从制度层面激发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区内企业纷纷响应。

目前,黄埔区“图书馆之城”建设达到了每7000人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全国领先标准,包括1个总馆,2个直属分馆,20个街镇、社区分馆,24个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144个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105个校园服务点,28个与社会力量合建服务点,115个智慧公交站亭以及100余个职工书屋,同时建成各类型阅读新空间500多处,实现全区104所学校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黄埔区图书馆主要阅读服务效能指标连续5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服务体系建设获广州市区级图书馆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第一名。

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运营,黄埔区进一步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和广度,打出了“品阅黄埔”“品乐黄埔”“埔阅万家”“埔声悦尔”“有品文化在黄埔”等系列服务品牌,有效涵养了黄埔的文化气质和城市文明。黄埔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达到3406场,活动参与230万人次,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就多达1344场,“埔阅万家”阅读推广活动等有效地打通了全民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南方日报记者吴雨伦通讯员焦婵娟王乐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