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3日,第一届天津国际肿瘤前沿论坛在津举行。论坛以线上与线下、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设置院士主旨、淋巴瘤、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儿童肿瘤、胰腺肿瘤、肺部肿瘤、肝胆肿瘤、国际专场、医院管理、头颈肿瘤、肿瘤麻醉与镇痛、妇科肿瘤、乳腺肿瘤、骨肿瘤、药事管理、科研设计与论文发表共16个专场。

曹雪涛院士、樊嘉院士、施一公院士、宋尔卫院士、于金明院士先后做了精彩报告,和全国肿瘤领域专家学者一起聚焦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分享肿瘤学科前沿的诊疗策略及经验,传递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助力肿瘤诊治研究水平快速提升。论坛搭建国际肿瘤诊疗学术交流平台,连线中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权威医学专家学者,探讨国内外肿瘤临床及研究领域新进展,向世界传递肿瘤防治的中国声音。

多学科治疗  助力“癌王”远期生存提高

2022年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06.4万,癌症死亡病例数为241.4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

肝癌和胰腺癌均被称为“癌中之王”,都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分期已偏晚,错失最佳手术时机。近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肝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介入、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目前通过多手段、多学科联合诊疗,为肝癌患者制定个性化和量身定制诊疗方案的模式,可以降低肝癌患者的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陆伟教授介绍,比如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原先只有1%可以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获得手术机会,现在通过化疗+靶向+免疫联合治疗,医院约有20%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即使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联合治疗,也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长2-3年甚至更长时间。

“目前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新药层出不穷,我们正在努力探索挖掘这些药物更多地适应病种。同时也在探索化疗+靶向+免疫联合治疗的新策略。”陆伟书记和研究团队把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与PD1或者PDL1的免疫制剂联合使用发现,通过使用靶向药,可以打破免疫抑制,使免疫制剂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胰腺癌是目前公认的恶性度最高的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10%。胰腺癌诊治困难主要在于其起病隐匿、转移迅速。由于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分期已偏晚,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不足20%。”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郝继辉教授介绍,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开展规范化多学科治疗非常关键,要结合各个相关专业的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学术优势,增加手术机会、术前精准评估、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提升治疗效果。比如通过新辅助治疗,可以使一些潜在可切除的患者转化成可切除患者,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和胰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疗效差,本质原因在于我们对其病理生理特征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基础和转化研究至关重要。”郝继辉院长带领团队多年来深耕胰腺癌的基础研究,关注乏氧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肿瘤与间质互作等研究方向,探索潜在可临床转化的治疗靶点,近年来针对胰腺癌微环境特征,开发多种纳米靶向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取得良好抑瘤效果。郝继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开展的“基于关键免疫靶点和新型递送系统的纳米工程化肿瘤治疗”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将为推进我国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强大动力。

互联网+医疗健康  让看病就医触“手”可及

大会分享了天津市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创新实践与探索经验。天津市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于2020年8月启动建设,2021年6月成为天津市首家通过医保局“互联网+”医保标准化接口实现在线医保结算的三甲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现已陆续开通30多个科室,累计服务近10万人次,在线注册人数近50万。秉承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理念,在线上医保支付、远程协作、全病程管理等方面先试先行,推出在线咨询复诊、快递送药到家、开具诊断证明、云胶片等多项便民惠民服务,定期开展免费线上义诊活动和专家公益科普直播,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诊疗和健康服务,让看病就医触“手”可及。先后获批天津市“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全国第一届互联网医院实践优秀“百强案例”,入选第二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新时代网络文明成果”。

未来,天津市肿瘤医院将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解决患者诊疗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改善就医体验,一方面结合肿瘤患者的健康需求,多层次多途径提供诊疗服务和健康服务,着力打造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