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田园风光浓墨重彩。
走进田东县思林镇那定村那定屯,只见蜿蜒曲折的水渠在田间地头穿行,灰白色水泥路两旁蔗海青翠欲滴。“这里原来是‘撂荒地’,去年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路通水,我承包40亩种蔗,产量200吨,产值12万元;今年扩种到70亩,预计产量达600吨,产值32万元。”那定屯组长黄小纲高兴地算起经济账。
同样在那定村,曾经是春天干旱、夏季内涝的田地,如今引来潺潺流水,错落有致的梯田变成滋润的沃土。“去年我们流转27亩,春季种早稻、秋冬种指天椒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年产值15万元,土地使用成功实现‘双赢’目标。”那定村党支部书记颜登昌介绍。
至此,那定村投资547万元,修建水渠7条,总长2785米,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
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田东县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亩均投资1500元为标准,着手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建设,有序推进灾毁耕地复垦工作,提升土壤耕作力,防灾减灾、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加,小田变大田,“撂荒地”变成“聚宝盆”,喜迎保地、增量、富民的新“丰”景。
过去,右江河谷祥周镇联福村因缺水灌溉,近200亩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蔬菜种植增加收入。联福村下埋屯村民黄国堂去年种植菜椒8亩,产量约3000公斤,收入10多万元。
北部山区朔良镇南立村、巴鲁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一直以来因为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无法种植水稻,不少耕地被撂荒。为此,该县农业农村局把南立村、巴鲁村9440亩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重点实施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如今,南立村那合屯约50亩、巴鲁村六岩屯35亩撂荒耕地恢复耕种,并种上水稻;巴鲁村上百亩旱地因灌溉用水得到保障全部改种了水稻。
右江河谷平马镇百林村投入600万元,重新规划田间生产路,修建水渠,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建成后统一种植西红柿,亩均增收2万—3万元,群众乐开了怀。今年春节,村民自发邀请项目建设人员到家里庆祝丰收,表达感激之情。
百林村巴羊屯原有农田377亩,因户数多、地块小,往年只种一季水稻就闲置了。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上门动员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大多数村民因担心平整后地界不清,投了反对票。去年,看到附近的那兵屯、塘烧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统一种植西红柿收入猛增后,今年主动申请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林村经过土地平整把小块变大块,实现了“一户一块田、全村一大块、一企一基地的机耕大土地”,既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又方便机械化操作,也有效降低了劳动用工,实现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去年,全村村民种植秋冬菜积极性高涨,靠此一项户均收入8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之前推行的“小块变大块”大不同,目标直指设施农业。”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文元介绍,近几年来田东县投入财政资金15586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763万亩,涉及4个乡镇15个村,推进速度居全区第一方阵。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田东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目标正成为现实。2021年,田东县完成粮食生产35.79万亩,总产量11.503万吨,同比增长5.22%;蔬菜种植面积33.15万亩,产量59.1万吨,同比增长5.2%。(本报记者莫迪通讯员黄勇祥周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