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三元前驱体生产商中伟股份(300919.SZ)再传捷报。

日前,中伟股份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6亿元—1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1%—45.05%。

中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终端需求高增,产业链供需有效增强。2022年1—9月,公司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合计销售量超过16万吨。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行业第一,公司同时大力投入研发,优化产品结构。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6.48亿元。

中伟股份还在持续拓宽业务布局,力图与前驱体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2021年以来,公司合作蜂巢能源、韩国知名企业SungEelHitech、SKecoplant等布局电池回收领域。

前三季度主要产品销量达16万吨

公开资料显示,中伟股份成立于2014年9月,为湖南中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上市主体,是专业的锂电池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拥有包括LG化学、厦门钨业、特斯拉、当升科技、贝特瑞、三星SDI等知名客户。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中伟股份业绩迅速增长。

2018—2021年,其分别实现营收30.68亿元、53.11亿元、74.4亿元、200.7亿元,同比增长64.82%、73.1%、40.07%、169.81%,三年间整体增长5.54倍;分别实现净利润0.63亿元、1.21亿元、3.47亿元、9.39亿元,同比增长246.26%、184.83%、133.65%、123.48%,三年间整体增长13.9倍。

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为26%,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为25%,均保持行业第一。得益于行业快速发展和市占率提升双重促进,2022年以来,中伟股份业绩大踏步向前。

根据中伟股份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6亿元—11.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8.51%—45.05%。

中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终端需求高增,产业链供需有效增强。2022年1—9月,公司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合计销售量超过16万吨。

而2022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合计销售量超过10万吨,也就是说,2022年第三季度单季,公司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销量共计达到6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中伟股份产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2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高系产品出货量占比超过60%,9系产品出货量超2万吨;四氧化三钴高电压产品出货量占比超60%。

产品结构的优化,无疑得益于中伟股份持续的研发投入,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分别投入研发费用1.76亿元、2.7亿元、7.69亿元、4.33亿元,三年半累计投入16.48亿元。

与此同时,在研发投入层面,公司产品工艺、技术研发团队人员由去年同期不到400人增长到今年超700人,增长幅度超80%。

加速布局电池回收领域

主要业务发展向好,中伟股份并未懈怠,还在不断拓宽业务领域。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逐渐退役,形成千亿级的“退役高峰期”,中伟股份也瞄准了目前大热的电池回收赛道,并早早进行布局。

2021年11月10日,中伟股份便与SungEelHitech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中提到,双方拟在欧洲开展电池回收、拆解及湿法冶炼项目合作。双方将共同研究该项目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将制定合作方案。SungEelHitech将努力从韩国公司收集电池废料资源,公司将努力从中国公司收集电池废料资源。

据了解,SungEelHitech是韩国一家电子废物回收和精炼公司,致力于从废旧锂电池中回收重要的能源金属。目前SungEelHitech电池回收网络遍及韩国、中国、匈牙利、波兰、马来西亚,具备每年处理24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能力,并计划通过其韩国湿法冶金厂将其年产量提高至56000吨,用以回收镍、钴、锰和锂等金属材料。

近来,中伟股份再度在电池回收领域密集出手:2022年9月23日,中伟股份联手长城系电池公司蜂巢能源成立合资企业常青藤再生资源(上饶)有限公司,进军电池回收行业。其中,中伟股份将提供生产运营和技术支持,帮助常青藤掌握电池回收行业先进的四级物理破碎处理法,将报废的电芯、极组、极片进行无害拆解至黑粉、铜粉、铝粉。

9月26日,中伟股份还与SKecoplantCo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在原料供应、预处理、湿法冶金和前驱体正极材料的生产进行锂离子电池回收业务领域开展合作。

SKecoplantCo是韩国SK集团旗下子公司,专注于环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业务,其母公司SK集团的资产总额为291.969万亿韩元,约人民币1.5万亿元。

中伟股份表示,本次合作将近一步强化公司矿产资源粗炼—矿产资源精炼—前驱体材料制造—新能源材料循环回收一体化路线。(●长江商报记者汪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