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之城湛江拥有一个绿色的梦——在澄蓝的天空与碧海之间,人们自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车马和高炉之间,生产和生活体系向低碳绿色转型。

回望过去几年,湛江一路耕耘、披荆斩棘,绿色的梦正逐步在雷州半岛生根发芽——清水涤荡了河海里的污泥浊水,“洗肺之城”的名号愈传愈远,红树林里生物多样逐渐丰富,雪白的风车和连片的光伏板推动港城在“双碳”道路上阔步前行。

“坚持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为引领”,湛江掷地有声地提出,发展的前提,必须绿字当头。今年1—9月,湛江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二,PM2.5浓度为19μg/m3,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021年,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湛江的1080宗案件均已办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一场场环境保卫战,人们得以遇见湛江最美的“素颜”。

决心▶▷

完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在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闭上眼睛,大口呼吸,是不少外地游客到湛做的第一件事。不过,环境保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代代湛江人接过接力棒,长期奋斗的结果。

湛江环境保护工作始于1973年——从各部门协作的治理工业“三废”领导小组,到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临时机构,而后相关部门列入政府序列,成为市政府成员单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湛江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年来,湛江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管理体制日臻完善。湛江不断加大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力度,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健全产业环境准入,全面实施环评审批委托制改革、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有效提升各县、市区环评审批业务水

2020年,湛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第一主任由市委书记兼任,主任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兼任;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全市121个乡镇(街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解决基层生态环境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

乘着数字政府建设的东风,湛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全面整合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建成“一中心、一台、一张图+智能化应用”的生态环境智能指挥体系。该体系包括“汇集展示、分析研判、指挥调度”三大功能,成为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管理和决策“超级大脑”,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向“智”理的转变。

截至2022年2月,湛江市生态环境智能指挥中心台有效承载了全市范围内涵盖大气、水、土壤、固废、自然生态等全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集成整合将40个系统,建立8个生态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汇聚29类生态环境信息数据,有效数据总量亿条,构建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天网”感知体系。

通过海量数据汇聚、智能化分析,湛江精准实现“线”上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控、研判和预警,并借助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监测设备,及时掌握辖区内环境质量状况。今年6月,湛江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制定38项重点任务,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恒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九洲江畔,鱼翔浅底,鹭鸟成群,滔滔江水奔腾注入北部湾。对于湛江居民而言,湛江生态之变,体现在日常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喝下的每一滴水、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湛江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开展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大源”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今年上半年,湛江市生态环境局聚焦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目标,印发《湛江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清单》,组织全市几百名环保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培训,全面部署VOCs深度治理、炉窑企业分级管控、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入户检查等重点任务,继续深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行业脱硝设施升级改造。

湛江融合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天地车人”一体化管控系统,对空气质量监测、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污染溯源等进行数据集成,建立湛江市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控管理台及一张图,提供智能指挥和决策支持。

“十三五”以来,湛江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中向好,六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保持全面达标,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标率)为98.4%,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改善程度全省排名第一,“湛江蓝”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改变不仅发生在蓝天,还有碧水和土壤。

两年前,吴川市高位池养殖尾水直排导致金海岸变“黑沙滩”。高位池属于海水养殖,其大规模尾水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成熟经验,湛江根据高位池养殖的实际情况,联合高校等机构探索整治。截至2021年12月,湛江全市高位池水产养殖已建尾水处理设施面积达4.55万亩。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湛江港湾海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去年同期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域12139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为57.8%,达到年度目标任务要求。此外,金沙湾被评为广东省最受欢迎十大美丽海滩之一,湛江湾(赤坎至霞山段)被评为广东省美丽海湾。

信心▶▷

推动生态经济比翼齐飞

和许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湛江“工业主战场”东海岛并非只有钢筋水泥,还有许多远道而来的新晋居民。丝光椋鸟、灰背鸫、白鹡鸰、环颈斑鸠、栗喉蜂虎鸟……因生态之美,这里成为新晋“小鸟天堂”。

在湛江,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随着湛江钢铁、石化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湛江经济发展迎来高光时期。大工厂拔地而起、小汽车日益增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压力下,如何确保“湛江蓝”不褪色,是摆在湛江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为此,湛江编制完成《湛江市碳排放达峰研究报告》,印发实施《湛江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搭建“1+89+12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严格项目生态环境准入,让发展更充分、保护更有力。

同时,湛江正加快构建以自动监控为核心的非现场生态环境执法体系,积极运用视频监控、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执法手段,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此外,制定《湛江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施分类管理;帮助企业谋划项目入库,两年为企业申请到6000多万元专项资金补贴,提高企业减排积极

一批企业也正以实际行动守护家园。今年2月,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开工建设号角吹响,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并成为国内自主集成并研发全氢冶炼技术的创新台,有望实现零碳排放的钢铁冶炼。

“双碳”目标下,湛江亦进军清洁能源产业,乘“风”而起,逐“日”而行。

2021年,湛江市清洁能源装机共计465.28万千瓦,占全市电源总装机961.5万千瓦的48.39%。湛江2021年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约60亿千瓦时,占湛江电网供电量的32%,“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清洁能源”成为这座海滨之城的新名片。

而在去年6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的签署,则意味着湛江开发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

“红树林之城”湛江拥有9960公顷红树林,面积占广东省的78%、全国的33%,还拥有海草床、滨海盐沼蓝碳生态系统,发展碳汇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目前,作为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湛江正加快打造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推动湛江蓝碳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南方日报记者林露通讯员黄艺文)

推荐内容